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近年來,農村高額彩禮問題屢屢引發社會熱議。從“三斤二兩”到“萬紫千紅一片綠”再到“一動不動”,這些“順口溜”的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婚姻的“價格”水漲船高,更是傳統禮儀異化為物質攀比的“畸形”現象。令廣大農村未婚大齡男性群體不堪重負,娶不到媳婦,只好打光棍。
值得慶幸的是,高額彩禮問題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這不,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部署破解之策。如2022年的文件提出“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2023年的文件提出“強化村規民約約束作用,黨員、干部帶頭示范,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2024年的文件提出“鼓勵各地利用鄉村綜合性服務場所,為農民婚喪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降低農村人情負擔”。針對這一問題,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將這一沉疴推至臺前,重點強調“綜合治理”。文件提出,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要充分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組織作用,加強對農村適婚群體的公益性婚戀服務和關心關愛。如何讓彩禮回歸“禮”的本質,成為社會亟需破解的難題。
高額彩禮何以成“痛”?高額彩禮的形成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其一,傳統觀念與經濟現實的錯位。在部分農村地區,彩禮被視為對女方家庭的“補償”或男方“誠意”的體現,甚至被異化為“面子工程”的象征。其二,性別比例失衡的推波助瀾。適婚男女比例失調加劇了婚姻市場的競爭,女方家庭借此抬高彩禮門檻。其三,經濟因素與養老焦慮。一些家庭將彩禮視為“養老保障”或應對未來風險的儲備,尤其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彩禮被賦予了額外的經濟功能。此外,攀比之風盛行,導致彩禮金額不斷攀升,甚至成為某些地區衡量婚姻價值的“標尺”。
莫讓彩禮變味,既是對傳統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筆者以為,根治高額彩禮,確實需要多管齊下,尤其通過綜合施策和精準施治。一是政策引導與法律保障是基礎。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綜合治理”,既包括通過村規民約設定彩禮上限,也強調打擊婚托婚騙等違法行為,從法律層面遏制借彩禮斂財的亂象。如江西14個部門聯手出擊,為彩禮設定了上限,規定彩禮不得超過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2023年江西農村人均收入為2萬1358元),這就意味著彩禮的最高限額是6萬元。如果女方要求超出這個金額,社會各界可以隨時向相關部門投訴和舉報。二是社會服務與觀念革新是關鍵。正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出的那樣,要充分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組織的紐帶作用,開展公益性婚戀服務,為農村青年搭建健康的交友平臺,減少因“擇偶難”催生的彩禮焦慮。如寧夏對“零彩禮”新人給予景區門票優惠,安徽太和縣通過集體婚禮和就業幫扶倡導新風尚。三是經濟賦能與保障是長遠之策。通過發展鄉村產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農民對未來生計的擔憂,弱化彩禮的“經濟替代”屬性。
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約束性規范與倡導性標準并舉”,既需剛性制度“劃紅線”,也需柔性引導“樹標桿”。如廣大黨員干部要起著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全媒體要及時傳播典型案例,潛移默化改變“彩禮越高越體面”的舊觀念。偏遠農村尤其少數民族地區,對文化傳統與群眾意愿要充分尊重,避免“一刀切”激化矛盾。
彩禮本應是婚姻的祝福,而非幸福的枷鎖。從“天價彩禮”到“零彩禮新風”,從物質攀比到情感回歸,需要政策、法律、文化、經濟的協同發力,共同推進。唯有如此,才能讓婚姻重拾以愛為名的純粹,讓鄉村文明新風真正落地生根。(安溪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