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為切實發揮紅色資源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寧德蕉城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強化課程支撐、實踐體驗,打造紅色育人新模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講好三個故事 凸顯地域特色
一是講好“習爺爺在寧德的故事”。蕉城區持續開展“習爺爺在寧德的故事”進校園學習實踐活動,各校通過國旗下講話、主題班團隊日活動、參觀紅色展陳館、老同志講故事等方式開展學習實踐活動92場次,引導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讓愛黨、愛國成為其成長的人生底色。舉辦“習爺爺在寧德的故事”中小學思政理論課示范課公開展示活動,全區共110人參與,推出12節思政精品課并線上展播,不斷強化思政鑄魂育人作用。
二是講好黨史故事。組建區委宣講團、理論宣講輕騎兵,2024年累計開展黨史宣傳宣講100多場次,受眾約1萬余人次。組織、指導有關部門、鄉鎮(街道)深入挖掘九仙村、桃花溪支提寺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成立紀念地、百丈巖戰斗遺址等“精神富礦”,精心編制城區紅色之旅、霍童紅色之旅、赤溪紅色之旅等9條紅色經典旅游線路,用蕉城紅色文化照亮青少年前行之路、激發奮進之力。
三是講好革命故事。聯合攝制以蔡威烈士為原型的電視劇《破密》和紀錄片《軍魂:閩東獨立師》在央視和福建電視臺熱播,廣泛擴大本土紅色文化影響力。充分利用清明、“七一”、國家公祭日等時間節點,組織各中小學開展“清澈的愛 只為中國”“童心向黨”“向國旗敬禮”等主題活動,參觀蔡威事跡展陳館、鄭長璋事跡展陳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傳唱紅色經典、講述先烈故事、征文等形式,警醒青少年以史為鑒,努力拼搏。
建強“三個陣地” 豐富教育內涵
發揮渠道作用,建強校園陣地。蕉城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并滲透到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各個環節,將校園現有場地、教室和設施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弘揚閩東精神等不同主題宣傳的重要載體,組織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新時代好少年等走進校園,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青少年崇尚好人、爭做好人,讓廣大未成年人做到思想情感上認知認同、學習生活中遵循踐行。
創新融合發展,建強鄉村學校少年宮。全力推進蕉城區文化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鄉村學校少年宮融合發展,通過引進志愿輔導員、開設紅色文化教學等形式,進一步推動紅歌唱起來、紅色故事講起來、紅色演講賽起來,讓紅色思政課教育系列活動覆蓋到每一位師生。
整合社會資源,建強教育陣地。蕉城區精心打造區青少年宮、蔡威事跡展陳館、鄭長璋事跡展陳館、洪口鄉老區基點村革命歷史展陳館等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提升“塔山國防·雙擁主題公園”等紅色打卡點,組織2萬余名中小學生通過聆聽現場教學、重溫入團誓詞、參觀主題展覽、開展深情祭掃等情景式、體驗式和沉浸式教學形式,進一步滋養家國情懷、增強愛國意識。
深化“三個實踐” 提升育人實效
深化道德實踐教育,全區各校圍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這一主題,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勞動美”實踐活動、“3·5”學雷鋒暨“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班隊會等系列活動310多場次。持續開展“新時代好少年”推薦評選宣傳活動,建立“學典型-做典型-樹典型”的良性機制。近三年推選出“新時代好少年”省級1名,市級5名、區級128名,相關先進事跡在省少兒頻道、區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深化紅色實踐教育,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組織開設經典誦讀、演講、歌詠、繪畫等社團,充分挖掘藝術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蕉城區民族實驗小學開設的《不忘初心頌黨恩,爭當新時代好少年》思政課,利用聽歌識曲和聽聲識人等富有趣味性的導入,分析紅色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歌詞意境,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九都中心小學《用好地方資源 講好“習爺爺在寧德的故事”》等入選福建省第四批“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名單。利用蔡威事跡展陳館、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陳列館等紅色陣地的歷史再現功能,開展“尋訪紅色印跡 傳承紅色基因”等研學旅行活動,在青少年們心中播下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種子。
深化社會實踐教育,將紅色教育從書本走向實踐、從學校拓展到社會,讓紅色精神伴隨成長。組織未成年人參與宣傳、文明交通勸導、慰問孤寡老人、清理城市牛皮癬、關愛特殊群體、“曝光不文明行為——群眾隨手拍”、保護環境等志愿服務活動百余場。動員學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到各類公共文化場館參與志愿講解、圖書整理、閱讀引導、后勤服務、打掃衛生等志愿服務110余人次。
下一步,蕉城區將持續深化紅色大思政品牌建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實踐活動,用活用好蕉城紅色資源,以鑄魂育人引領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寧德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