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廢棄角落化作口袋公園,斑駁墻面變身“文明畫廊”,空中“蜘蛛網”悄然入地……在文明城市創建進程中,閩侯縣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民生與文明的“共振點”,以“繡花針”的功夫精耕細作,從拆除占綠到文化植入,從管網改造到志愿服務,讓一個個城市“微細胞”煥發新生機,書寫出既有顏值更有溫度的文明答卷。
福龍新村小區內車位規劃合理,車輛有序停放。李煜晗 攝
煥新蝶變
“看客”變“主角”
“真沒想到,舊樓還能住出新滋味!”作為甘蔗街道福龍新村的老住戶,肖書錠在這里的20余年時光,見證了小區從“老舊”變“新顏”的全過程。
福龍新村位于縣城福壽路,居民住宅樓較多。因建成年代久遠,加之長期缺乏有效管護,墻面破損、地面坑洼、無停車位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小區居民。
改變,從2021年開始。隨著小區改造工作全面啟動,一場“煥新行動”悄然鋪開:樓棟墻壁重披“新衣”,清理整治空中線纜;道路完成“白改黑”升級,供水排水系統改造;公共車位從無到有,安防監控全面完善……樁樁件件的蛻變,讓居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
“以前摸黑上下樓總怕踩空,現在感應燈跟著腳步亮堂堂,樓下還新修了健身廣場和兒童游樂區,這日子真是越過越暢快!”自從小區里添置了健身器械和休閑座椅,每天早晚,肖書錠和老伴都要在小區里散步鍛煉身體,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小區蝶變不僅提升了“顏值”,更悄然喚醒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多“老面孔”從觀望者變身行動派。居民黃見華便是其中一員,由她牽頭的“好鄰居攀談室”,如今成了小區化解矛盾的“金鑰匙”。每當遇到高空拋垃圾、污水管道改造、停車不規范等問題引起居民矛盾糾紛時,黃見華就會及時組織大家到攀談室共同協商解決。“我們都是小區的一份子,只有大家共同參與,小區環境才會變好,鄰里關系才會更加和諧。”黃見華說。
如今漫步福龍新村,路面平坦整潔,車輛有序停放,居民或休閑散步,或暢聊家常。“看到大家臉上的笑容,我們工作更有底氣和動力了!”福龍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燁說。
三福社區老人們其樂融融,享受著幸福的晚年生活。閩侯縣三福社區 供圖
志愿服務
拉近“鄰”距離
每月20號,是甘蔗街道三福小區雷打不動的“愛鄰便民日”,也是居民心里最盼著下樓的熱鬧日子。這一天,小區廣場搖身變成了“愛心市集”,志愿者帶著工具“擺攤”,把義診、義剪、修鞋、法律咨詢等便利送到居民家門口。
“現在的小區活動比趕集還熱鬧!我這下樓遛個彎就能測血壓、聊天,還能參加小區舉辦的各種活動和講座,生活充實很多!”小區居民黃燕英說。
三福小區屬老舊小區,大部分居民樓建于上世紀90年代,且老年群體居多。為更好地為居民服務,小區從2019年起,每月定期開展愛鄰便民日志愿服務活動。“‘愛鄰便民日’活動讓小區煥發新生。如今,居民都更加積極地參與小區事務,共同為打造美麗家園而努力。”三福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文介紹。
居民獲得感、幸福感以及小區凝聚力的大幅提升,不僅得益于“愛鄰便民日”的舉辦,更離不開小區環境從“硬件”到“軟件”的全方位煥新。“以前路面坑坑洼洼,排水不暢,一下大雨樓道口就積水,非常影響出行。”提起小區改造前的模樣,在這里住了30余年的居民林小英直搖頭。而如今,看著腳下平整的瀝青路面、宜人的綠化景觀,她笑著告訴記者:“現在好了,通過老舊小區改造,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再也不用為雨天出行煩心了,小區環境越變越美,我們也越住越舒心。”
補種退化的草坪,見縫插綠;提升改造小區法治文化公園,新建一條文化長廊;改造、整修墻體屋面,打造多彩文化墻與美麗街巷……一系列“繡花功夫”,讓老舊小區脫胎換骨,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居民樂享小區新生活。閩侯縣三福社區 供圖
幸福落地
文明入萬家
一個個老舊小區的“向新而生”,是閩侯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的真實寫照,也是閩侯城市文明進步的有力見證。近年來,閩侯縣錨定“惠民生、提品質”目標,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著重補齊民生短板,讓老百姓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2020年以來,閩侯縣已完成甘蔗三福小區、福龍新村,上街鎮美岐一號1期2期小區、青口千家花園等11個老舊小區項目改造,重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包括道路改造、雨污分離、空中線路線纜整治、小區景觀提升、小區文化創建、安防監控完善等,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創建和諧溫馨的健康小區。
從“修修補補”的基礎整治到“品質提升”的全域煥新,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完成了物理空間的蝶變,更成為文明實踐的鮮活課堂。閩侯縣以民生為尺丈量城市文明厚度,讓幸福在每寸改造空間里自然生長,讓文明在百姓日常中落地生根。(閩侯縣委宣傳部(文明辦) 遇見閩侯 李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