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每逢長假,人們總愛奔赴山川湖海,邂逅詩意遠方。人潮涌動之際,一些不文明行為卻常常讓美景蒙塵。真正的旅游不僅是腳步的遷徙,更應是心靈的修行。唯有以文明為伴,方能讓風景更動人,讓旅途更溫暖。
回望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的山水之游,從不只是簡單的身體移動,更是精神的擺渡。李白“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豪情,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思,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淡泊,無不彰顯著傳統旅游文化中精神追求的高度。旅游中的文明,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一個民族的精神海拔。
文明旅游,首先應是對生態的敬畏。黃山懸崖上的環衛工,用生命清理游客遺落的垃圾,他們的身影是我們最深刻的警示。徐霞客曾以“窮山水之勝,而不損一木一石”的風范丈量山河,今天的我們更當以“無痕旅游”的理念親近自然,讓足跡只留在路上,而非自然之上。一袋隨身垃圾,一份減塑堅持,都是對自然最美的禮贊。
文明旅游,更在于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互動。在長城磚石的回響里輕聲細語,在西湖斷橋的人流中禮讓三分,在繽紛的花海中循道而行,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實則是五千年禮樂文明的當代回響。當我們在敦煌莫高窟前屏息凝神,不僅是在保護壁畫,更是在守護文明的薪火。
反觀當下旅游生態,部分景區也凸顯出一些服務短板。比如,配套設施不夠完善,衛生間排隊時間過長、休息區域不足、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冷漠生硬等。這些亂象不僅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與文明旅游的理念背道而馳。景區作為旅游的重要載體,應以“繡花功夫”提升服務品質,讓文明建設與硬件升級同頻共振。
“五一”假期將至,當我們收拾行囊準備出發時,莫忘備好精神的行李:攜敬畏之心對話歷史,懷謙卑之意親近自然,持尊重之情善待他人。須知,最美的風景不在鏡頭里,而在文明的一舉一動中;最深的感動不在遠方,而在心靈的每一次覺醒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山水之間找到真正的文明坐標,讓每一次出發都成為精神的遠航。(長樂區委宣傳部(文明辦)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