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五一”假期臨近,旅游熱潮涌動。文明旅游不僅關乎個人素質,更彰顯國家形象和社會文明程度。出游熱情高漲之時,我們更需思考如何讓文明與旅行相伴而行。旅游的本質是發現美好、體驗文化,而文明素養正是開啟這扇大門的鑰匙。唯有將文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領略旅途中的美好。
文明彰顯素養,個人修養與家國形象共筑
文明旅游,是在旅行過程中遵循基本行為規范,尊重當地文化習俗,保護自然環境和文物古跡,體現良好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于個人而言,文明是素養的明鏡。“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旅游應是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雅事,若在過程中出現亂刻亂畫、大聲喧嘩、隨意插隊等不文明行為,不僅違背旅游的初衷,更暴露個人素質的缺陷。于國家而言,文明是形象的窗口。隨著出境旅游人數持續增長,每位游客都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流動名片”。
近年來,通過持續開展文明旅游宣傳教育等措施,游客整體素質顯著提升,然而個別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仍會造成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于文化而言,文明是對話的橋梁。旅游本質上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例如在西藏,順時針轉動經筒是對信仰的尊重;在穆斯林地區,得體的著裝體現文化理解。這些看似細微的禮儀規范,實則是打開異域文化之門的鑰匙,唯有懷著敬畏之心,方能真正領略不同文明的獨特魅力。
亂象亟待整治,環境破壞與文化沖突并存
破壞環境之舉,貽害無窮。部分游客缺乏環保意識,隨意丟棄垃圾、破壞植被、干擾野生動物等行為,不僅污染自然環境,更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如何在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保護好自然環境,成為當前旅游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擾亂秩序之行,沖突頻發。在熱門景區、交通樞紐等公共場所,不守秩序、隨意插隊、大聲喧嘩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影響他人體驗,更反映出部分游客公共意識的缺失。
旅游活動中的秩序維護,需要每位游客自覺遵守規則。損毀文物之為,令人痛心。刻劃亂寫、違規觸摸文物、使用閃光燈拍攝等行為,直接威脅文化遺產的保護。文物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明基因,其損毀不僅造成物質層面的破壞,更割裂現代與歷史的聯結。因此需要以守護者的姿態對待文物,讓這些承載著文明密碼的瑰寶永續傳承。冒犯習俗之過,誤會叢生。因不了解或不尊重當地文化而引發的誤會甚至沖突時有發生,這類沖突既源于文化認知的差異,也反映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不足。這些亂象的存在,不僅降低旅游體驗質量,更阻礙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共建文明新風,制度保障與全民參與同行
讓“五一”假期真正成為文明旅游的展示窗口,需要政府、企業、個人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構建文明旅游新生態。完善制度,強化約束。可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細化不文明行為認定標準,建立相關懲戒機制。可借鑒其他優秀經驗,對不文明行為實行罰款等,并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提高執法效率。優化服務,精細管理。景區和旅游企業可創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務水平,通過科學測算游客承載量、優化游覽線路設計、完善標識系統等措施,減少因管理不善導致的游客不文明行為。加強教育,潤物無聲。
文明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續的教育引導。學校可將文明旅游教育納入德育體系,從小培養學生的文明意識。媒體和社交平臺可加強正面宣傳,通過微電影、公益廣告等形式傳播文明旅游理念。全民監督,共筑防線。通過拓寬監督渠道,發揮公眾監督的作用,鼓勵游客通過各種便捷方式舉報不文明行為,對查證屬實的給予獎勵。媒體可加強輿論監督,對典型不文明行為適度曝光,形成社會壓力。
文明旅游不是束縛游客的條條框框,而是為讓每個人都能享受更高品質的旅游體驗;不是一時一地的應景之舉,而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內在要求。“五一”假期是放松身心的好時機,也是展示文明素養的大舞臺,讓我們以文明為行囊,帶上尊重、包容與責任,在旅途中播撒文明的種子。(鼓樓區委文明辦 金詩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