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支撐,也是持久動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始終以群眾為主體,將文明建設的根脈深扎于鄉土沃土,讓廣大人民群眾自己講好鄉村故事,在共建共享中收獲幸福感、增強獲得感,共同繪就文明鄉風的生動畫卷。
以思想鑄魂,夯實鄉風文明根基。目前,在部分農村地區的民俗中仍然存在一些封建陋習,有的地方盲目攀比婚喪嫁娶排場,有的村鎮沉迷迷信活動,更有甚者出現厚葬薄養等道德滑坡現象。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牢牢抓住思想建設這個牛鼻子。近年來,各地通過陣地建設、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等方式,將黨的創新思想送到田間地頭。例如有些地區開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更通過常態化理論宣講培育了新型農民。這種思想啟蒙如同點亮燈塔,幫助群眾廓清迷霧,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
以制度約束,構建鄉風文明框架。鄉風文明的養成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有些地區將傳統治理智慧與現代法治精神相結合,通過制定章程,將婚喪事宜簡辦標準寫入村規民約,促使大操大辦現象大幅度下降。有些地區將柔性倡導剛性制度相結合,形成了剛柔相濟的治理格局,通過推行"積分制"管理模式,將移風易俗、綠色環保、志愿服務等文明行為轉化為可量化指標,居民憑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有效激發了參與熱情。
以實踐養成,塑造鄉風文明新風尚。文明風尚的形成需要持續的文化浸潤。可以通過打造“鄉風文化社團”、培育“鄉村新聞官”、評選“最美家庭”等形式,讓群眾從文化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培養農民自己講好鄉村故事,創作出更通俗、接地氣的文藝作品。這些實踐表明,只有讓群眾成為鄉風文明的主角,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自覺。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鄉風文明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前路依然任重道遠。這需要我們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要做好思想建設,也要注重外部約束,更要做好實踐養成。當每個鄉村都擁有明亮的精神燈火,鄉風文明的壯麗畫卷必將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涵江區委文明辦 張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