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5月12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使用指南》),以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其中《使用指南》提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5月13日《紅星新聞》)
人工智能迅猛發展,正深刻改變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人工智能既是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也可能成為一把遮蔽獨立思維的“遮陽傘”。《使用指南》首次系統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傳遞出一個清晰而堅定的信號——技術可以助力學習,但不能代替思考;智能可以輔助成長,但不能弱化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時代的“風口”,但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中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認知結構建立、思維能力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階段任由技術替代思維,讓AI“代勞”寫作文、解數學題,甚至輸出讀后感,表面看似效率提升,實則是對思維訓練的放棄,對學習本質的背離。
我們不能把生成式AI工具誤認為是“萬能答案機”,更不能將學習過程簡化為“復制+粘貼”的機械流程。學生動手寫作的過程,不單單是積累詞匯和語法,更重要的是整理邏輯、凝練思想、表達個性的重要環節。一旦跳過這些思考過程,依賴機器生成,久而久之,孩子們會失去思辨的習慣、語言的溫度與思想的棱角。
當人工智能在教育場景中日益普及,技術倫理與應用邊界也需更加清晰。《使用指南》之所以強調分學段、分場景規范使用,正是因為不同年齡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與自律能力上存在差異。一刀切地“禁止”或“放任”都不可取,科學引導、適度開放,才能實現教育與技術的良性互動。
現實中,部分教師對AI的運用缺乏有效引導,甚至在教學任務中“默許”學生借助AI完成作業,潛移默化地傳遞“效率高于過程”的誤導性認知。教育應當喚醒孩子內心的求知欲,而不是鼓勵他們“復制粘貼”。我們需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判斷、質疑的教育,而不是習慣于按下“生成”按鈕就心安理得的依賴。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指南》對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的強調,也揭示出一個重要現實:技術越進步,倫理越不能缺席。未成年人在使用AI工具時,其輸入的敏感信息一旦被濫用,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后果。從制度設計到實踐監管,我們不但要把“技術門”打開,更要把“安全門”關好。
在信息爆炸、工具泛濫的今天,比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思考、判斷與創造。別讓人工智能替孩子思考,更不能讓它弱化孩子的智能。守護“人的智能”,除了制度設計與技術規范,更需要在課堂中持續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鼓勵學生質疑、分析、表達,培養敢于探問、善于反思的學習品格。同時,應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素養教育,讓學生不但會用工具,而且能理解其邏輯、警惕其風險。要讓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而非“有答案的人”。別讓人工智能成為思考的“終點站”,而應成為探究的“起跑線”——這是對學生負責,更是對未來負責。(文明安溪 孫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