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據5月21日《光明日報》報道,在山東高密的農家小院,單美華夫婦將婚房書架換成留守兒童的書桌;在河南焦作市中站區的老宅里,“網紅奶奶”杜雪娥用短視頻把“清白做人、踏實做事、志存高遠、心懷感恩”的家訓送上云端;在江西省萍鄉市,法律工作者夏云劍的家庭車載急救箱十年間挽起百余雙垂危的手。這些看似細碎的微光,正從中國大地的萬千家庭窗欞間透出,終成照亮時代的精神炬火。
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近年來,全國各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推進家庭文明建設,涌現出一批以德治家、以學興家、以愛暖家的文明家庭典范。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深刻內涵,為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注入澎湃動力。
文明從來不是宏大敘事中的空中樓閣。單美華夫婦拆掉婚房的書架時,或許不曾想到這個決定會改變2000多個孩子的命運;杜雪娥在家庭聚會上隨口說出的“做人要爭氣”,經由網絡傳播竟成了億萬網友的精神食糧。這些發生在家庭場域里的微光,恰如春風化雨,在無聲處滋養著整個社會的精神植被。正如古語所言:“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當文明成為家庭肌理里的細胞,就會生長出支撐社會大廈的堅韌骨骼。
在物質豐裕的今天,我們更需要警惕精神家園的荒漠化。當“雞娃教育”“躺平文化”沖擊傳統家庭價值時,馮家莊的瑯瑯書聲給出了另一種答案——教育不是功利主義的競技場,而是生命成長的沃土。當短視頻平臺充斥著娛樂至死的內容時,杜雪娥用豫北鄉音講述的“清白做人,踏實做事”,反而成為治愈時代焦慮的良藥。這些文明家庭告訴我們,真正的家風傳承不在于高談闊論,而在于把美德變成日常生活的呼吸。
家庭的文明根系,正在悄然改變社會的精神地貌。夏云劍女兒那句“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道出了文明傳承的真諦:它不是道德說教的刻板復讀,而是代際傳遞的生命體驗。當父母在暴雨中為陌生人撐起雨傘,當祖輩在飯桌上講述誠信故事,當全家總動員參與志愿服務,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都在為下一代播撒文明的種子。這種浸潤式的教化,比任何說教都更直抵人心。
站在文明傳承的坐標系上,每個家庭都是不可或缺的文明單元。從馮家莊的書香到萍鄉街頭的急救包,從豫北小院的四世同堂到云端流動的家風課堂,這些普通家庭用最樸素的實踐詮釋著一個真理:文明不是博物館里的青銅器,而是千家萬戶窗欞里透出的溫暖燈火。當千萬個家庭都長出文明的根系,整個民族的精神森林必將蓊郁長青。(泉州文明網 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