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當藝術邂逅鄉村,將描繪出一幅怎樣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近日,為總結福建各地在藝術賦能鄉村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省委宣傳部牽頭組織中央、省級主流媒體奔赴全省各地開展“藝術點亮鄉村”主題采訪活動。記者跟隨采訪團的腳步,走進泉州安溪縣金谷村與南安市岑兜村,探訪兩地如何通過藝術賦能,激活鄉村文化基因,實現從“傳統農業村”到“文化新地標”的蝶變。
金谷村
從鄉野荒灘到藝術烏托邦
來到安溪縣金谷鎮金谷村,走進金谷溪岸文化園,溪水潺潺,疊石與雕塑相映成趣。泉籍當代藝術家陳文令所作“礫藝術廁所”成為首個焦點。這座由廢舊公廁改造的“微型美術館”,以就地取材的鵝卵石與陶瓷雕塑為元素,融合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顛覆了人們對鄉村基礎設施的認知。
金谷溪岸文化園。張錦川 供圖
“藝術不應局限于殿堂,而是要與生活共生。”陳文令對記者說,他的創作理念是“道法自然”,通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施法自然,在對鄉村的改造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沿溪而行,陳文令的“小紅人”系列作品與自然山水渾然一體,令人耳目一新。溪畔的“仰望星空”雕塑與月牙島露天茶室,將現代藝術與自然景觀無縫銜接,“憨直”藝術餐車以閩南語“番薯”為靈感,用木質手繪車身和地道美食傳遞鄉土溫情,成為游客打卡的熱門點位。
金谷村的蛻變離不開鄉賢陳文令的返鄉助力。他主導設計的金谷溪岸藝術公園,利用建筑廢料打造雕塑長廊,將河道灘涂變為藝術景觀。金谷鎮副鎮長張錦川向記者介紹,今年“五一”期間,金谷溪岸文化園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此外,村內引入伯勒溪谷藝術餐廳等業態,推動“藝術+旅游+農業”三產融合,帶動村民增收。
陳文令在采訪中表示:“鄉村振興需見人見物見生活,藝術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通過園校合作,金谷村與廈門工藝美院共建研學基地,將藝術教育融入鄉村肌理,培育新一代“鄉村美育者”。
岑兜村
高甲戲臺的薪火相傳
被譽為“高甲戲發祥地”的南安縣石井鎮岑兜村,將戲曲元素融入每一寸土地。村內通過打造“閩南高甲戲戶外戲劇主題博物館”,古厝為展區,通過戲曲道具、服飾和互動體驗,重現“十家九戲”的盛景。走進岑兜村高甲戲傳習所,稚嫩的唱腔正詮釋非遺的青春活力。
高甲戲傳習所內,58歲的高甲戲演員林國春正指導小學生排練。自2015年開班以來,林國春堅持每周往返漳州與岑兜村,義務教授村內孩子練習高甲劇目。在他的培養下,岑兜村培育出一批高甲戲新苗,其中共有9人考入專業劇團。
見記者到來,8歲的一年級學生洪詩博聲情并茂地演繹了經典劇目《公子游》,精彩的表演引發陣陣掌聲。洪詩博在讀四年級的姐姐洪詩語練習高甲戲已逾四年,正是在她的鼓勵下,弟弟也加入了高甲戲的學習,僅一年便進步飛快。今年3月,岑兜村高甲戲傳習所的小演員們受邀前往澳門,在“2025澳門國際幻彩大巡游”驚艷亮相,從來自15國的80多個藝術團體中脫穎而出,受到高度贊譽。
近年來,岑兜村打破傳統戲曲邊界,發掘高甲戲歷史文化資源,培育與創新鄉村文旅融合新型業態,通過推出“高甲戲版脫口秀”“田園走秀”等新形式,吸引年輕觀眾。2025年首屆“洪埔戲劇交流匯”期間,海內外劇團齊聚,以實景演藝啟動“戲劇+”模式,吸引眾多游客慕名而來。
年初,南安市岑兜村,村民與孩子在進行高甲戲表演。 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黃瑜鵬 攝
泉州探索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泉州通過構建政策保障、社會參與、資源下沉、惠民服務“四位一體”機制,常態化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百姓大舞臺”“海絲小藝苑”等活動,推動優質文化直達基層助力鄉村振興,不斷創新資源供給模式,強化基層文化陣地。
據了解,2024年泉州市共舉辦惠民演出超1000場、街頭展演3956場。此外,泉州市持續深化文化賦能鄉村,圍繞鄉風文明、農遺傳承等五大主線實施“十個一批”工程,打造文藝村、農旅線路及閩臺鄉建樣板,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形成覆蓋城鄉、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與鄉村文明提升。
金谷村與岑兜村的實踐,印證了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的多維價值——它不僅是陶冶情操的樂趣,更是文化認同的載體與經濟轉型的引擎,藝術不僅是裝飾,更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正如陳文令所言:“鄉村最美的風景是人。”在泉州,藝術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村民日常的煙火,是孩童嬉戲的唱念做打,是千年文脈與當代創意的共生共榮。(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宋堯 通訊員 黃書毅 盧炎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