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全國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最高榮譽,也是城市形象、品位和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在持續推進城市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泉州惠安縣始終秉持“共建共享 惠民惠安”的理念,以德潤城,建立常態長效機制,不斷推動城市向著更加文明、和諧、美好的方向發展。
惠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鄧文祥 攝
為民惠民,推動城市功能品質升級
市容市貌是城市文明的直觀體現。
位于惠安縣螺城鎮中新社區的石靈街,是去往熱鬧的市民公園的必經通道,周圍商鋪林立。以前,這條街深受攤販占道經營的困擾,一到逢年過節,交通更是擁堵不堪。如今,經過集中整治,街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白天,道路兩旁被劃分出停車位,車輛停放有序;到了晚上,這里搖身一變成為夜市步行街。通過合理規劃攤位的擺放區域,街道不再雜亂無章,同時還保留著濃濃的煙火氣。
“將白天的停車需求和晚上的夜市巧妙結合,不僅讓市容市貌煥然一新,也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家住中新社區的林女士感觸頗深。
惠安縣城管局工作人員表示:“市容市貌的改善是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一環。我們通過加強管理、優化秩序,目的就是要讓市民生活在一個更加舒適、美觀的環境里。”
對城市設施進行保養施工。黃國明 攝
同樣地,“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打造,也讓惠安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在螺城鎮的各個社區周圍,超市、藥店、菜市場等一應俱全。東南社區居民李女士提到:“以前買菜要跑很遠的地方,現在出門步行15分鐘就能到螺城中心市場買到新鮮的蔬菜水果,生活方便多了。這讓大家真正感受到了城市文明建設帶來的實惠。”
石板街懷舊公園、洪厝籃鄰里公園、厝斗印象公園、圍頭池紅色公園、禹洲世紀公園……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口袋公園”如珍珠般點綴在居民區的各個角落。記者采訪中,正在螺城鎮登科公園鍛煉的退休教師老周高興地說:“去年剛建的這個小公園讓老年人有了專門的鍛煉場所,還能在這里和老朋友們聊聊天,讓生活更加愜意了。”
改造提升老舊小區201個、農貿市場3個、背街小巷46條,完成42公里道路瀝青化,配套新建142座公交亭和48座城區公廁、更換步行道40萬平方米、優化路燈景觀燈4005盞、建成綜合公園和口袋公園30個、新圖書館、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自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惠安精準落地城市景觀提升、老舊小區改造、公園廣場提升、集貿市場改造、數字城市管理等民生項目,這份成績單,見證著城市的華麗轉身與居民生活的幸福升級。
惠安登科公園一角。鄧文祥 攝
以德潤城,促使市民文明知行合一
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是城市文明的帶動者。近年來,惠安縣涌現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福建省道德模范陳欠水30多年如一日,始終奔波在為殘困群眾服務的路上,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送去溫暖和希望。如今全縣有30多所中學加入“陳欠水扶貧助弱”青年志愿服務隊,接過陳老的接力棒。媒體采訪陳老時,他總是謙遜地說:“只有退休的干部,沒有退休的黨員。只要群眾有需要,我就一直幫下去。”
“中國好人”楊福成20年前為搶救同村一對中毒倒在沼氣池里的夫妻,導致自身中毒落下終身殘疾。每當旁人提起此事,楊福成說:“當時也沒多想,就是一心為了救人。我相信換成其他人也會這么做的。”
新時代好少年們也在城市文明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第六屆惠安縣“新時代好少年”張綺窈說道:“我經常參與惠安文化宣傳,就是希望讓家鄉的惠安女服飾、石雕技藝等非遺文化讓更多人知道。以后我還會繼續帶動身邊人向好向善,爭做好少年。”
福建省道德模范陳欠水(中)與新時代好少年同臺對話交流。惠宣 供圖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惠安還有眾多文明實踐志愿者,傳遞愛與溫暖。在關愛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活動中,志愿者貼心陪伴、幫助,讓老人不再孤寂,孩子健康成長,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成為文明亮麗風景。
長期以來,惠安縣持續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通過分類選樹典型、大力宣傳模范,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崇尚英雄、學習先進、爭做模范,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惠安縣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積極宣傳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的事跡,就是要在全縣營造一種崇德向善的氛圍,讓群眾在這種氛圍中受到熏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
截至目前,惠安縣先后選樹“中國好人”7人、“福建好人”14人,省、市道德模范18人,縣級道德模范45人,市、縣“新時代好少年”103人。同時,打造建設家風家訓館,以家庭“小氣候”溫潤社會“大生態”。目前,全縣共有省級家風家訓館1個,市級家風家訓館3個。
常態長效,實現文明建設工作取信于民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惠安深知制度的重要性,在深化城市文明建設的征途上,不斷創新網格化管理機制。構建縣、鎮、村三級的網格化創建體系,全縣劃分26個網格,每個網格由相關責任部門負責及文明單位共建。
“將全縣劃分為若干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有專人負責,做到責任明確、管理精細。網格員通過在網格內檢查,及時發現并解決環境衛生、公共設施損壞等問題。”惠安縣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道。
在惠安,積分制管理也成為激發市民參與創建的有效手段。如今,螺陽鎮尾透村等42個村被打造成鄉村治理積分制試點村,居民可以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文明行為等方式獲得積分,以兌換生活用品或享受公共服務優惠,同時根據積分排名情況評選“先進戶”“文明戶”。尾透村村民曾女士高興地說:“這個積分制特別好,可以鼓勵大家持續做好事、講文明,現在我們參與文明創建的積極性都很高。”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進基層巡回宣講活動。惠宣 供圖
同時,惠安縣不斷健全城市文明建設工作機制,出臺《惠安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長效管理工作機制》,堅持以常態化為導向、以制度化為保障,探索推進文明城市建設常態長效。
惠安縣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必須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文明創建工作的連貫性和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取信于民,讓市民持續感受到創建工作帶來的積極變化。
共建共享,惠民惠安。在大力加強城市文明建設的道路上,享有“全國文明城市”美譽的惠安縣堅持把建設文明城市與提升城市品位、增進民生福祉結合起來,如同精雕一座文明城市的“新樣本”。當前,文明之花在縣城的每一個角落綻放,市民們正共享著文明家園帶來的豐碩成果,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邁進。(東南網記者 林杰 通訊員 柯碧田 )
圖為惠安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集中開放日活動。惠宣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