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5月31日,“中國陶都”江蘇宜興熱鬧非凡,鑼鼓喧天、舞龍表演中,古龍窯開窯盛事如期而至。添柴觀火40多個小時、上千攝氏度高溫燒制后開啟陶瓷“盲盒”的獨特場景,不僅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線上直播更是收獲數百萬網友關注。(6月3日 中國文明網)
“數字添薪”傳統技藝,“爐火”越燒越旺。宜興丁蜀鎮前墅龍窯的成功吸粉便是最好例證。前墅龍窯始燒于明代,600多年來薪火相傳,是江蘇目前仍以傳統柴燒技藝燒制陶瓷品的唯一古龍窯,見證著宜興陶瓷文化的源遠流長。然而,隨著2006年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龍窯燒制面臨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數字技術推動了制陶行業的環保轉型。不少紫砂企業還接入光伏等清潔能源,開啟綠色制陶之路。電窯爐的使用不僅帶來顯著環保效益,在陶瓷作品制作方面也優勢明顯,尤其適合年輕人學習加盟,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數字賦能”年輕人尋根,讓傳統技藝的文化內涵得以更好傳承。盡管電窯爐有諸多優點,但每年在傳統節慶等特殊節點,宜興依然會啟用前墅龍窯燒制并舉行隆重開窯儀式。傳統龍窯作為宜興陶藝制作的一種符號,雖然現在燒窯技術創新,但龍窯燒制保留著傳統工藝和風貌,這種儀式感有助于讓年輕人了解非遺。在數字化浪潮下,“非遺+直播”等新形式拓寬了非遺的傳播渠道和銷售市場,每次線上直播都能吸引數百萬網友關注。這種新形式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技藝,感受到其獨特魅力。傳統龍窯薪火相傳代表一種文化傳承,對年輕人來說是心理上的文化地標,代表了他們的“根”。數字技術搭建起了年輕人與傳統技藝之間的橋梁,讓他們在享受現代科技便利的同時,能夠追溯文化根源,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數字增智”產業壯大,讓傳統技藝在市場中煥發出新的活力。丁蜀鎮打造紫砂產業抖音直播基地,如今入駐商家超8000家、直接從業人員達5.5萬人,近兩年實現紫砂制品銷售大幅增長。“非遺+直播”的新路子讓宜興的手藝人們嘗到了“甜頭”,拓寬了傳統技藝的銷售市場。通過數字技術,傳統技藝能夠更精準地對接市場需求。利用大數據分析,可以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從而開發出更符合市場的非遺產品。這不僅提高了傳統技藝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為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產業的壯大吸引了更多資源投入,進一步促進了傳統技藝的傳承和創新,形成了良性循環。
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技藝的傳承不僅僅是保留形式,更要傳承其文化內涵。在享受數字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不能忘記傳統技藝的價值。各地可以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讓更多人沉浸式體驗傳統工藝的制作,加深對傳統技藝的理解和感受。同時,要加強對傳統技藝傳承人的培養,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讓更多年輕人愿意投身到傳統技藝的傳承中來。如此,傳統技藝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爐火不息”,賡續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晉安區委文明辦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