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活動現場,大家熱火朝天的包粽子。德化縣委文明辦 供圖
今年端午期間,德化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陣地,開展以“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端午”為主題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群眾踴躍參與,在全縣營造出濃厚節日氛圍,讓傳統佳節與文明新風交相輝映。
民俗傳承 獨特匠心煥新顏
端午清晨,德化五華寺山道薄霧中,游客懷揣期待拾級而上,熱議“端午泉”傳說。臨近午時,眾人見證泉水自九點緩升至十二點噴涌,現場沸騰。當天,最引人注目的還有“巨無霸”粽子陣——五個大粽子共用2568斤糯米,四個單體粽子最小450斤,最大近500斤,中間的“粽王”由1170個小粽子串聯而成,重達800斤,如雕塑般巍然矗立。五華寺管委會主任林星凱感慨:“老禮俗長出新模樣,傳統節才有新生命力?!?/p>
與此同時,廉潔文化與家風傳承為節日注入新內涵。德化縣雙擁辦組織的“軍民共包同心粽”活動中,糯米紅棗間流淌的是“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深情;春美鄉的“廉心粽”以蓮子紅豆為餡,讓“清廉如蓮”的理念隨粽香入喉;上涌鎮將家風故事融入包粽環節,“百善孝為先”的家訓在指尖翻飛中悄然傳遞;桂陽鄉把村規民約宣講嵌入包粽大賽,讓“鄰里和睦”成為粽葉間的文明密碼。此外,大銘鄉的詩歌朗誦,大洋社區、金鎖社區的端午文化講座、陽光社區的南音表演,讓傳統文化在創新表達中鮮活起來。
陽光社區的南音表演現場。德化縣委文明辦 供圖
情暖瓷都 文明實踐顯擔當
與此同時,一場場溫暖人心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悄然開展。德化縣殘聯聯合愛心企業舉辦“粽情喘息 愛意相伴”孤獨癥家庭喘息日活動,通過手工制作、趣味游戲、發放暖心禮包等環節,為孤獨癥兒童家庭送去節日關懷。
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成為“民心驛站”。吉祥社區邀請快遞員、環衛工人共品粽香,用熱氣騰騰的粽子致敬 “城市擺渡人”;園丁社區開展“艾”在身邊“錘”出健康文化主題活動;祥安社區志愿者走訪孤寡老人,送物資、話家常,讓空巢不再“空心”;水口鎮、湯頭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里,村民享受著義診、理發與愛心午餐的“一站式服務”;赤水鎮愛心廚房內,180 位老人圍坐共享熱粽,皺紋里綻放著笑容,是對“老有所養”的生動注解。從特殊群體到高齡老人,從城市建設者到困難家庭,文明實踐的觸角延伸至每一個需要溫暖的角落。
鄰里同歡 粽香凝聚幸福情
“加油!加油!”吶喊聲與歡笑聲交織,包好的粽子鄰里共享,甜蜜滋味拉近了彼此距離。在德化縣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包粽子比賽成為鄰里互動的歡樂舞臺。居民們分組協作,三角粽的精巧、枕頭粽的敦實,在指尖化作鄰里情誼的紐帶。
親子活動成為文化傳承的“微課堂”:瓷藝城的釣粽子、套圈圈、龍舟競渡大挑戰,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觸摸端午記憶;三班鎮30 組家庭共制端午香囊,是“文化基因”的代際傳遞;春美鄉的套圈游戲將粽子、香囊作為獎品,在歡呼中傳遞“共享共樂”的社區理念。鄰里茶話會、趣味運動會等活動,則讓“遠親不如近鄰”的古訓在現代社區重生,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此項端午系列活動以“文化為魂、實踐為脈、民生為根”,讓傳統節日煥發時代光彩。一位參與活動的老人說道:“粽子還是那個粽子,但味道里多了新時代的甜?!苯酉聛恚禄h將繼續深耕新時代文明實踐,讓文明之花如同粽葉清香,持久彌漫在瓷都的街巷與人家,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德化縣委文明辦 鄭智得 鄭燕萍)
制作端午香囊。德化縣委文明辦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