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馬昕冉是廈門六中高三學生,5月29日上午一下課,她和幾位同學立刻沖向食堂,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搶一塊桌牌——“校長陪餐‘玲距離’”。這塊桌牌被搶到哪桌,當天校長吳丹玲就要到哪桌陪餐,和學生們聊學習、聊生活,聽他們的“吐槽”和建議,解答他們的疑惑。
近日,廈門六中獲得全國文明校園稱號。全國級文明校園是怎么“煉”成的?食堂的這塊桌牌,是一個具象化標志。近年來,廈門六中將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實施“體悟型”德育模式,以真誠待人傳遞溫暖,走出一條不一樣的“文明之路”。
不一樣的思政課
廈門六中以藝術教育聞名,自2019年以來,這所中學藝術團兩次上央視《新聞聯播》,除此之外,42次上央視,41次上《人民日報》新媒體。不過,學校藝術團不只是吹拉彈唱,四年前,藝術團的一些團員成為思政宣講員——廈門六中成立博雅學生思政宣講團,用阿卡貝拉、朗誦、戲劇等藝術形式,來傳播有深度、有溫度、有精度、有韌度的思想教育。
廈門六中黨委書記姚育青說,學校的思政課面對的是學生,不能拿著文件宣讀,那樣誰都不愛聽。六中不斷探索將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讓思政教育充滿親和力、感染力。
這個學生思政宣講團,讓學生唱主角,以青年的視角、用青年的語言,來激發思想共鳴,呼喚價值認同,譬如說,把宣講同六中特色阿卡貝拉、朗誦、戲劇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將大道理融入小故事,用小故事抒發大情懷,例如,以情景劇《鼓浪飛歌》,重現廈門解放戰役中的解放鼓浪嶼戰役,感悟共產黨員的愛國情懷;以舞蹈《與妻書》演繹一百多年前杰出青年林覺民投身革命舍妻兒、為民主志不移,給妻子留下絕筆信的感人故事;以阿卡貝拉演唱《送你一朵小紅花》,傳遞細微而溫暖的善意,鼓勵同學們學雷鋒做好事……
姚育青認為,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最終也會作用于智育——藝術教育不是學業的對手,而是喚醒學習內驅力的密鑰,“藝術教育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不一樣的社會實踐
廈門六中東渡校區所在的和通社區、濠頭社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居民中老齡人口比重較大,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居多。2009年開始,廈門六中的學生志愿者不定期出現在社區孤寡老人家中,開展志愿服務。
這就是廈門六中的“居家養老”志愿服務行動。不過,學生們不只是到老人家中做些家務,志愿者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耐心陪老人聊天。
學生們的到來讓老人原本清冷的家變得熱鬧起來,帶給他們的是深深的慰藉,用時髦的話說:提供情緒價值。
姚育青把這一志愿服務形容為“體悟型”德育——學生們因為參加志愿服務,親身感受和體會到老人生存狀態,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一些志愿者把志愿服務過程中的見聞轉化為調查研究項目,其中,六中學生鄭佳希的《讓生命有尊嚴地謝幕——基于廈門市安寧療護狀況的調查研究》在第39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得一等獎。
校長吳丹玲表示:“一屆又一屆六中學子從活動中學到勤于勞動、孝老愛親、奉獻社會的優良品質,在走進大學甚至是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許多人還在堅持做公益。”
不一樣的距離
5月29日,在成功地搶到“校長陪餐‘玲距離’”后,馬昕冉和她的9名同學,“搶”到吳丹玲——校長端著一碗面,坐到他們中間。
馬昕冉和她的同學是有備而來的,他們給校長提出一些建議,例如,空調要有擋風板,廁所有的門“接觸”不良、關不上門等等,吳丹玲一一記錄。當然,他們也談了高考、志愿填報、高考后的旅游等。這頓飯吃了將近一個小時,最后依依不舍地告別。
校方說,“玲距離”真正實現了校領導和學生的“零距離”,學生的每個合理建議,馬上落實。
校長“玲距離”陪餐,是吳丹玲的主意,吳丹玲說:“和孩子們吃在一起、聊在一起,心就在一起了。”
這位校長被六中的一些學生稱為“丹玲姐”,這源于六中學校設立的校長信箱,每天上午10點,校長信箱都會被打開。前不久,吳丹玲接到一封信——一位高中男生寫信求助于“丹玲姐姐”:“我摔斷了腿,不得不坐輪椅上下學。有天放學,天下起了雨,沒傘的我在教學樓下發愁。這時,一位路過的老師二話不說推起輪椅,把我送到校門口等家長來接,又把自己的傘塞在我手里,自己淋雨走回學校。”
男生向校長求助尋人。吳丹玲讓保衛科查看視頻資料,這才找出這位不留名的“雷鋒”——李久雙老師。
吳丹玲說,監控畫面中是灰蒙蒙的一片冷雨薄霧,可在我們眼里,卻是六中師生間最溫暖的色彩。
她說,溫暖也是文明的一部分,六中的老師和學生,老師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用真誠待人來傳遞文明的溫暖。(廈門文明網 廈門日報 佘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