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端午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連日來,南平各地圍繞端午傳統習俗,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活動,營造濃郁的節日氛圍,不僅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推動健康文明過節成為新風尚。
智能舞獅鬧端午 民俗科技共翩躚
“請隨我參觀非遺展區。”5月27日下午,南平市“粽香傳情·樂韻承新——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端午”活動在武夷山市民廣場舉行,在舞獅歡騰的鑼鼓聲中,一只身披舞獅服的機器狗靈活穿梭,機器狗清脆的電子音引來圍觀市民陣陣歡笑。
首次引入智能機器狗作為文化導覽員 東南網記者 鄭正華 攝
“智能機器狗和舞獅隊的同臺表演太有創意了!”市民陳女士展示著剛做好的艾草香囊興奮地說,“今天的活動辦得特別好,既能體驗傳統民俗,又能感受現代科技。”據悉,此次活動首次引入智能機器狗作為文化導覽員,其搭載的AI解說系統精準介紹了端午節的來歷、武夷山端午習俗以及非遺展位的技藝精髓。
在巡游環節,這只“科技導游”帶領市民群眾穿梭于“端午時光長廊”和主題展區之間,還引導大家在“文明承諾,從我做起”簽名墻前留下文明印記。這場由南平市委文明辦與武夷山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精心策劃的文化盛宴,通過傳統民俗與智能科技的創新融合,為傳統節日注入新活力。
千筏競渡祈豐歲 九曲飛歌頌安康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5月31日,農歷五月初五,武夷山九曲溪一年一度的“端午洗河”如期而至,人們通過這一傳統民俗活動,表達對自然的感恩與敬畏,祈愿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農歷五月初五,武夷山九曲溪一年一度的“端午洗河”如期而至。張筱惜 攝
九曲溪是武夷山最具代表性的風光,全長約10公里,面積8.5平方公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畫意,在過去也是當地人重要的航運通道。端午節祭河神活動是武夷山獨特的傳統習俗之一,俗稱“洗河”“洗溪”。
端午節正午時分,位于星村的九曲溪竹筏碼頭熱鬧起來。當地特色的竹筏懸掛上彩旗、彩帶,仿佛一艘斑斕的龍舟。由筏工組成的兩支隊伍乘著竹筏沿九曲溪順流而下,劃槳如翼,爭相競渡,途經五曲大橋、玉女峰、武夷宮等地,抵達終點竹筏裝運碼頭。筏工們沿途向溪水中灑下茶梗、大米、熟芝麻、鹽等物品,消災祛病,口中反復吟誦著吉祥的話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祝福九曲溪上的筏工、當地民眾和廣大游客平安健康。活動時,九曲溪兩岸旌旗獵獵,觀看儀式的市民和游客人頭攢動,風中傳來的鑼鼓聲、吶喊聲響徹溪畔。
農歷五月初五,武夷山九曲溪一年一度的“端午洗河”如期而至。張筱惜 攝
“我們將文化、旅游和民俗深度融合,創新消費場景、業態、產品,豐富游客出行體驗。”當地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傳統習俗及非遺民俗等沉浸式體驗活動,內涵豐富,參與性強,蘊含著濃郁傳統文化氣息,受到游客青睞。
童趣粽香傳家訓 非遺游藝潤童心
當傳統文化與童真童趣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端午粽香與六一歡樂交織的日子里,南平多地開展了一系列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讓這個“雙節”碰撞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在延平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粽香飄六一 家訓共傳承”主題活動現場書香四溢。“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朗朗誦讀聲回蕩在會場,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品讀《朱子家訓》,在親子共讀中傳承優良家風。活動現場,志愿者娓娓道來端午節的淵源,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家國情懷,到掛艾草、賽龍舟等傳統習俗,帶領大家穿越千年時空,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品讀《朱子家訓》葉萬涵 攝
松溪縣的活動現場則化身為傳統文化體驗樂園。孩子們興奮地穿梭在各個體驗區:“原來粽葉要這樣折才能包得緊!”“看我射中了‘五毒’!”在端午手作區,稚嫩的小手認真地擺弄著粽葉,雖然包出的粽子形態各異,卻飽含童真童趣;射五毒游戲區傳來陣陣歡笑,孩子們化身“小小射手”;制香囊、編五彩繩區域,小設計師們精心搭配色彩,創作出獨一無二的端午飾品。
“今天不僅學會了包粽子,還做了漂亮的香囊,傳統文化太有意思了!”活動結束時,孩子們仍意猶未盡。這些寓教于樂的活動,讓傳統文化在歡聲笑語中悄然生根,為孩子們播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
粽香四溢傳雅韻,文明新風沐萬家。端午佳節期間,南平市各地開展了一系列形式新穎、內涵豐富的文化活動,讓傳統節慶煥發新光彩。下一步,南平市將持續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系列活動,通過創新活動載體、拓展文化內涵,為城市文明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活力。(東南網記者 鄭正華 通訊員 林李冰 張筱惜 葉萬涵 蔡廷夢 黃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