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文明風6月11日訊 初夏時節,東部新城豬母灣濕地公園內綠樹婆娑、江面如鏡,曾經的淤泥堆場變身“生態后花園”;音西街道“隨手拍”平臺上,居民一鍵上報的樓道雜物問題1小時內得到解決;龍江街道思源路臨時便民點里,前來購物的市民絡繹不絕……如今的福清,從生態修復到智慧治理再到民生服務,文明創建的生動實踐正深度融入城市發展的肌理,讓“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照進現實。
福清市東部新城。 福清市融媒體中心 供圖
從“傷疤”到“明珠”,厚植城市文明底色
文明創建的根基在生態,福清市以東部新城為試點,將生態修復作為提升城市品質的“先手棋”。
豬母灣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便是典型案例。該項目以“活力草甸”“濕地生境”“田園風光”三大功能區為核心,占地約15萬平方米,通過梳理園路系統、利用現有渣土和農田資源塑造地形,打造出兼具野趣與休閑功能的濕地田園打卡點。
如今,這里河道拓寬、視野開闊,彩色燈帶點綴夜色,成為市民飯后散步的“幸福地”。居住在附近的俞女士感慨:“以前這里是淤泥和廢料場,一下雨就臭得繞道走;現在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我們也有了自己的江畔公園。”
福清市音西街道智慧治理平臺數字化指揮中心。 福建法治報 供圖
從“人海”到“數治”,提升城市文明效能
文明創建的關鍵在治理。音西街道作為福清主城區,以“智慧治理平臺”為抓手,探索出一條“從治理到智理”的創新路徑,讓城市管理更精準、更溫暖。
走進音西街道智慧治理平臺數字化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人員、房屋、服務、黨組織等基礎數據“一屏統覽”;25個村(居)被劃分為7個大網格,人、地、事、物全要素納入網格管理;無人機巡查、紅外熱成像監測等技術,讓森林防火、違建管控實現“智能預警—快速處置”閉環。清明期間,該平臺通過高空攝像頭捕捉火情200余起,均在半小時內撲滅,效率較以往提升數倍。
更值得關注的是“全民參與”的治理邏輯。居民通過“音融生活”服務號的“隨手拍”功能,可一鍵上報文明創建、消防安全等問題,平臺第一時間流轉工單、跟蹤解決。家住融僑城社區的陳先生曾通過“隨手拍”反映樓道雜物堆積,問題當天便被物業處理。他表示:“現在有了這個‘隨手拍’,我們人人都是‘移動哨崗’!”
福清市龍江街道思源路臨時外擺點。 福清市融媒體中心 供圖
從“需求”到“回應”,夯實城市文明根基
文明創建的最終落點是民生。福清市堅持“民生無小事”,從解決“買菜難”“停車難”到優化商貿服務,用“微改造”“微服務”托起市民“微幸福”。
龍江街道核電小區便民疏導點的遷移便是生動注腳。因地塊建設關閉后,5000多名居民面臨“買菜難”,數百個攤販失去生計。市城管局僅用兩天時間,便將疏導點遷移至思源路,設置約100個持牌攤位,既規范了市容秩序,又保障了居民“菜籃子”。
“我們以前在核電小區那邊擺攤,現在沒地方去。遷移到了這里,我們都很高興有一個固定的經營場所。”攤主黃松進表示。
從豬母灣的粼粼波光到思源路的熙攘煙火,再到音西街道的智慧星河,福清市以文明創建為筆,在城市發展的答卷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里的文明,不僅是環境的整潔、設施的完善,更是“人民至上”的理念貫穿始終——讓市民成為城市建設的參與者、受益者,讓文明成果真正“飛入百姓家”。(福清市委文明辦 李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