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近日,薌城兩所面向新就業群體的食堂相繼開業。新聞發布后,廣大網友直呼“暖心”,紛紛留言——“建議廣泛推廣”“這個確實可以”“城市發展的新名片”“切實解決了問題”……這些質樸的語言,反映了食堂開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
文明城市的溫度,就體現在“一羹一飯”里。閩南語有一句俗話叫做“吃飯皇帝大”,意思就是說吃飯是老百姓至高無上的頭等大事。這些年來,漳州致力推動“民生六位”工作,在“崗位、托位、學位、床位、餐位、園位”中,居所有餐位,一天三頓飯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對的,故而群眾最關注。群眾的幸福密碼就在“一羹一飯”里,在農村,食堂主要面向“一老一小”,目的是讓外出打拼的游子放心;在城區,食堂主要面向新就業群體,目的是給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小哥”舒心便利的歇腳處。把“吃”事情做好了,自然能贏得群眾的大拇指。
辦好食堂,細節之處往往比口味更能打動人。1.5小時免費停車、應急藥箱、免費飲水、充電插座等,食堂直擊新就業群體的日常需求,讓他們“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能喝水、累能歇腳”。一元錢就能吃飽,營業時間超長“待機”,這些實實在在的便利與服務,更是直擊這部分群體的痛點,讓他們“暖胃”又“暖心”。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不在于高樓大廈的炫目、車水馬龍的喧囂,而在于關注每一個群體,讓每個為生活奔波的人都能暫時坐下來,吃上口熱飯。暖“新”食堂、幸福食堂的落地,交出了漳州一份既有溫度又有質感的“民生答卷”。
當然,辦好食堂不容易,既要讓利于民,又要可持續發展。希望各地圍繞這“舌尖上的幸福”,多做一些創新之舉,更好地造福群眾。(漳州文明網 閩南日報 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