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滬明文化街區一角。曹建平 攝
不管是去菜市場、逛商場,還是上學、就醫,出家門只需步行15分鐘就能到達目的地。在日益完善的設施條件下打造的“完整社區”生活中,三元區滬明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與日俱增。
“完整社區”是指在適宜步行范圍內,從“一老一小”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到商場、菜場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再到醫療機構、市政配套及社區物業管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務設施齊全完整,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滬明社區東起宏宇花園,西至列東街,北至東新五路,南與永星國際小區相鄰。現有居民住宅樓299幢,常住居民5045戶13779人。近年來,滬明社區持續推進“完整社區”工作,聽民聲、補短板、建機制、強服務,為居民營造家門口的美好生活。
錦繡家園小區物業工作人員精心養護草坪。 黃柳青 攝
環境宜居處處煥新顏
在小區這個居住生活的基本單元里,每個細節都關系著居民的切身利益。
5月29日,走進錦繡家園小區,物業工作人員正在對小區綠化帶進行清理和修剪。錦繡家園是新中式國韻住宅,曲徑連廊,山水相依,樓臺水榭相互映襯,自成一道風景。
這些令人愉悅的景觀動線,與物業公司用心地維護、業主盡心地呵護是分不開的。
據怡家園(廈門)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三明分公司片區總經理楊傳津介紹,錦繡家園小區物業由集團統一管理,以“天天好”服務體系為中心,開展好小區愛家行動、好時節便民行動、好貼心惠民行動、好管家走訪行動,通過家園煥新、文化活動、“搭把手”志愿服務和經理接待日活動等,把業主訴求聽進心里、落在實處、辦到滿意。
“小區環境優美,我們業主進門就像走進了花園。物業公司不僅把家園管理得井井有條,我們提重物、推車,小區保安都會上來搭把手。”業主蔣昌武贊不絕口。
這邊新小區美如畫,附近的老舊小區也在脫胎換骨。
2022年,滬明花園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施工后,呈現出另一番宜居的景象——路面拓寬,新增停車位和兒童游樂設施,最重要的是,曾經幾乎困擾著每一棟的污水堵塞問題,已經完全解決。
“原來,每戶的衛生間跟廚房下水管道是連通的,大家都無法避免污水橫流的問題。改造后,兩條管道分開了,居民家中再也聞不到臭味了。”業委會主任林旭說,為了讓改造更大程度地惠及業主,業委會還針對車位采取管控措施,車輛登記須提交房產證、行駛證及關系證明,一改往日社會車輛亂停的局面,空出10余個車位對外開放,增加小區公共收益收入。
一系列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陸續落地,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公共空間合理完善,居民臉上的笑容愈加燦爛。
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景色宜人,漫步在滬明社區,滿目新景如春風迎面,令人心曠神怡。新建社區依靠專業化物業服務企業,以標準化管理和優質服務,提升社區環境維護、設施維修、安全保障等服務效能,對于暫不具備引入專業物業條件的小區,通過社區托管、居民自管等形式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多元化、精細化的物業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不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滬明社區食堂。黃柳青 攝
設施齊全人人享便利
從空間尺度的角度看,社區之所以完整,關鍵在便捷。從舒心到舒適,除了環境提升之外,社區服務設施補齊也是重要一方面。
每逢午餐時間,滬明社區食堂就變成社區里最熱鬧的地方。3元區、5元區、10元區,各種葷素菜類按照價格分類,前來吃飯的市民端著一份份熱氣騰騰的菜和湯,在寬敞明亮的餐廳美美地享用。
社區居民魏春華今年65歲,三天兩頭就來這里吃飯。讓他滿意的是,食堂衛生讓人安心,菜品種類眾多,低油低鹽適合老年人清淡的飲食習慣,點了兩素兩葷價格才10元不到。
在三元區,6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無論戶籍,購買指定兩葷兩素一飯一湯,僅需9.8元。工作日午餐時,三元區城區戶籍且居住在城區的80至89周歲老人優惠2元,65周歲及以上的低保等特殊人群和90周歲及以上老人均可優惠4元。同時,社區食堂還向社會公眾正常開放,將社會各界的愛心匯聚成托舉“老有所養”的重要力量。
美食滿足味蕾,文化滋潤精神。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旁的滬明文化交流中心,如同走進滬明往事的時光長廊。這里的圖片和影像資料記載著上海這個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和三明原中央蘇區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那些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人和事,利用現代聲像技術和設備,讓人盡享三明的瑰麗風光、人間煙火、多元文化。
周末,中心還邀請市民參加生活盛宴,這些活動不僅是普及各類知識,更是滬明文化交流中心推動三元區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實踐。
這里還是親子周末課堂、青年讀書室。家長與孩子在親子游戲中敞開心扉,青年于紅色經典中對話歷史,碰撞出獨特的思想火花。2024年以來,中心開展新春游園活動、暑期夏令營、讀書會、書法展、幼兒園科普宣傳、勞動模范宣講、無人機活動等群體性文化活動30余場次。
作為滬明對口合作的重點項目之一,在列東滬明路呈十字形街區兩側,滬明文化街區依托上海援建的三明紡織廠和三明印染廠舊址,通過已建成的攜手、印記、畫卷、憧憬、奮進、如意等6處微景觀和部分場景、物件再現,訴說崢嶸歲月。
滬明攜手的印記無法磨滅,“滬明直通車”平臺也為這段歷史寫下了生動的時代注腳。去年7月,平臺正式開通,三明有需要回滬辦理業務的居民,可以先到社區進行咨詢和對接,避免兩地奔波,方便參與援建三明退休(職)的上海人員(返滬和在明人員)及后代,以及三明的上海籍人員咨詢和辦理異地就醫備案、老年綜合津貼等相關社區事務,搭建兩地溝通協調處理相關事務機制。
滬明文化交流中心開展青年讀書會活動。 黃珞佳 攝
居民共治日日有幸福
如果說建設“15分鐘生活圈”是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那么,“完整社區”則是為了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
5月27日,社區、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工作人員和業主齊聚黨群服務中心,就最近社區收集到的問題進行討論。
“樓下健身器材壞了,老人小孩都不敢用,能不能幫我們換一批?”“你們放心,我來對接街道和物業,盡快處理。”
辦法一起想,事情一起干。這樣的小區居民議事會,滬明社區每月召開1次,與會代表圍坐一起,交流解決小區治理難問題,提高了小區黨支部、物管會共同參與、共同商議小區各項事務的效果,社區內也形成基層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氛圍,這樣的“微議題”在滬明社區正變得“有人問、有人管、有人干”。
建設完整社區的過程中,城市資源、服務和管理層級也在逐步下沉至社區。滬明社區緊扣群眾需求、聚焦治理效能,積極踐行“135近鄰黨建機制”,即一個核心、三支隊伍、五鄰機制,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將群眾微心愿轉化為服務實動作。
業主張引住在滬明社區20多年,她直言,社區變化很大,功能日趨完善,特別是小區遇到什么難題,工作人員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居民投訴水壓低,社區工作人員收到后及時跟水廠溝通,推動小區建設自來水水壓增壓工程。”張引對社區工作非常滿意。
業主林旭說,滬明花園的業委會辦公室隨時為業主敞開,無論何時,只要有問題反映、有需求要解決,都能到辦公室里喝茶聊天,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把小問題解決。
“今年2月,小區管理權限退還給業委會,在之前的工作中,業委會委員其實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因此我們小區自治條件充分,業主呼聲很高。”林旭說,不少好的想法和點子都在這間辦公室里誕生,業委會討論后,把決定權交給業主大會,讓小區的每位居民都參與到小區共治的工作中來。
隊伍建在網格上,力量沉到居民中。社區黨委統籌黨員志愿者深入網格、走進樓棟,依托小區黨支部、樓棟長+網格員和志愿服務隊伍三支隊伍,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網絡,讓瑣碎小事有了專人負責、專人回應,提升治理觸達率和響應速度,實現“居民為居民服務”的良性循環。
同時,近鄰之家、近鄰懇談會、近鄰幫幫團、近鄰管家和近鄰文化節構成的“五鄰機制”驅動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業委會和在職黨員、青年志愿者、熱心居民組建9支幫幫團隊伍,做到問題在小區解決、矛盾不出樓棟,實現了從“事后響應”向“前端治理”的轉變,不斷提升社區情感濃度。
三元區星海青年志愿服務隊正是一支活躍在滬明社區的愛心團隊,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大一學生魏宇軒是負責人。他廣泛召集來自母校和三明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在課余時間深入社區,在關心下一代和社區治理等領域為居民提供零距離的貼心服務。
未來,三元區將繼續深化試點經驗,推動“完整社區”從點上開花到全城受益,構筑共同富裕的美好家園,讓更多居民在家門口感受幸福、看見未來。(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 渴 三元記者站 黃柳青 通訊員 潘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