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快看!這塊石碑在發光!”近日,在福州冶山春秋園里,正在游玩的小學生丁丁突然歡呼起來。隨著AR鏡頭掃描,斑駁的唐代馬球場遺址石幻化成全息影像,身著鎧甲的古代騎手正策馬揮桿。這神奇的一幕,正是福州首個景區常駐式AR元宇宙劇本游《冶山守護者》中的場景。(6月4日 光明日報)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浪潮奔涌而至,給社會的各個領域帶來了深刻變革,非遺傳承領域也不例外。福州以其富有成效的實踐,生動展現了數字技術為非遺傳承帶來的全新可能,為古老文化插上了“數字羽翼”,使其在新時代展翅翱翔。
數字技術賦予非遺傳承新的體驗形式,讓非遺變得“可觸摸”。在福州冶山春秋園,AR技術讓唐代馬球場遺址石碑幻化成全息影像,身著鎧甲的古代騎手策馬揮桿的場景躍然眼前;福州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的《最憶船政》演出,運用360度全息紗幕、數控升降系統、霧幕投影技術等,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船政文化的興衰起伏。這些創新的體驗形式打破了傳統非遺展示的局限,讓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是能夠沉浸其中,與非遺進行互動。沈紹安漆藝博物館內,游客頭戴VR眼鏡,在脫胎漆器創始人沈紹安的數字人化身帶領下,開啟漆藝非遺之旅;通過互動屏幕,觀眾還能體驗傳統“揩青”工藝,創造屬于自己的“數字漆器”。這種互動式的體驗極大地增強了觀眾對非遺的興趣和理解,使非遺真正“活”了起來。
數字技術拓展了非遺傳承的傳播范圍和維度。以往,非遺的傳承和傳播往往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在特定的地域和場合被人們了解。而數字技術打破了這些限制,讓非遺能夠跨越時空,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福州市已有37個文博場館實現“云端復活”,“數字多寶閣”項目讓2000件文物實現720°旋轉觀賞,館里的虛擬講解員能回答各類專業問題。這使得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們也能通過網絡,近距離欣賞和了解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福州鼓樓區計劃開放市民創作端口,讓老福州人用手機就能給古厝添加AR歷史注解,“閩都文化元宇宙”平臺已吸引3000多名市民上傳家族故事,這些數字記憶將通過AI生成獨特的城市文化圖譜。這不僅拓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還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傳承中來,形成了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數字技術為非遺傳承注入了創新活力,創造了新的傳承方式。在沈紹安漆藝博物館,AI系統將游客的手勢轉化為數字筆觸,在元宇宙展廳生成獨一無二的“數字漆器”;在梁厝世遺館,技術人員正在開發“數字嗅覺”系統,讓游客未來走進古厝能聞到茉莉茶香。這些創新的嘗試將傳統非遺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為非遺傳承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數字技術也為非遺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利用數字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再創作、再演繹,開發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這種創新不僅能夠滿足當代人對文化的多樣化需求,還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福州的實踐充分證明,數字技術為非遺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應積極擁抱數字技術,為非遺傳承插上“數字羽翼”,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浪潮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書寫中華文明傳承的新時代篇章。(福州文明網 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