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一家30多口其樂融融
在惠安縣螺陽鎮錦東村,有一對遠近知名的伉儷——夫妻相伴60多年,依然恩愛有加;出身貧困農家,卻教育有方,培養出高工、教授、校長;治家有方,里外兒孫30多口人,相親相愛其樂融融,優良家風代代相傳。這對夫婦就是全省“最美家庭”林炳水和林盆。
伉儷同心 風雨同舟?
11日上午,記者來到螺陽鎮錦東村林炳水家,他正在閱讀、摘抄《泉州晚報》。“你們晚報1985年創辦的,我看了三十多年。”他笑著說,現在一天不看報紙就好像有事情沒做好。得知今年7月1日是《泉州晚報》創刊40周年的日子,老人連連道賀。
林炳水1936年出生,父母早亡,由姑姑拉扯長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學斷斷續續讀了幾年后,他就干起農活,做起泥瓦建筑工。樸實勤懇的他,得到了同村姑娘林盆的青睞。“當時沒有考慮很多,就是看中他踏實、會持家。”小三歲的林盆認定他就是要廝守一生的人,兩人于1956年喜結連理。
1958年,林盆響應號召與廣大惠安女一同去修建烏潭水庫(現在的惠女水庫),一去就是三年,其間只回一次家拿棉被,直到水庫建成后才回家。
接下來幾年,日子雖清貧卻過得幸福,夫婦倆先后生育了五男一女。早年家境并不殷實,要供養六個兒女,壓力可想而知。有建筑手藝的林炳水只得跟隨小建筑隊前往三明等地謀生,林盆獨自在家照顧孩子,還養了毛兔、豬和羊等禽畜,賣錢貼補家用。夫妻倆一外一內,勤儉持家,配合無間。無論多忙多累多苦,兩人的屋子總是被收拾得井井有條。
勤勉立業 與人為善?
“家里大小事商量著來。做家務不分男女,誰有空就多做一點。”相伴60多年,在林盆眼里,丈夫溫文爾雅,做事有條理。幾十年風雨同舟,原本急性子的她,受丈夫影響改變了許多。
好學能吃苦的林炳水,一輩子從事過多項職業:通過自學考試成為建筑師,在信用社上過班,在大隊部當過會計。到了退休年齡,他還和妻子到小學當炊事員,“干了16年,快到80歲才停下來。”
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燒水、買菜、洗菜、做飯、分飯……他們心疼老師們的辛苦,每天準時將熱水和飯菜準備好。“做事跟做人一樣,要干干凈凈。”林炳水每天將買菜費用登記在食堂的小黑板上,精確到每分錢。林盆將家里庭院的空地開辟成菜地,種了許多蔬菜,時常供應給食堂,但從未收過一分錢。16年的時間里,老師換了一撥又一撥,不變的是這對老人,還有大家對他們由衷的贊賞與尊重。
林炳水堅持每天閱讀,兒子林育川閑暇時會在一旁陪同。
家教有方 人才輩出?
小時候讀書少,林炳水卻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懂得教育方式的重要意義。就算夫妻倆再苦再累,他們也堅持讓兒女們上學。
6個孩子年幼時,他就合理分工,大一點的幫忙養禽畜、挑水,周末放假時幫忙種地;小一點的,則在家里做些煮飯、掃地、洗碗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要求孩子們生活作息規律,早睡早起,在工作生活中與人為善。
二兒子林育川說,他打小就會做家務,會種地,地瓜、花生、水稻的播種、收成都干過。在他印象中,父親要求嚴厲,但從未打過他。
在兒女們眼中,身高僅有1.40米的父親是家里的頂梁柱,也是為他們撐起一片天地、引導他們學有所成的老師。兒女們每次重要考試,林炳水都會盡量抽出時間,陪孩子備考。每份考卷,有空他都會一起看,“錯誤的地方,要指出來,再引導他找出解決的方法”。
在他的循循善誘下,如今,兒孫中有醫生、有公務人員、有大中專院校校長,孫子輩中大學生自不用說,還有博士生、出國留學的。
樂善好施 福澤鄉里
如今,年近九旬的林炳水仍堅持著很好的生活習慣。
兒孫們說,老人生活作息非常規律,愛種植愛讀報,心態非常平和。除了耳背之外,思維很敏捷。孩子們年年為他訂閱《泉州晚報》,“幾十年如一日,基本上投遞員送來報紙后,他都第一時間瀏覽。”
老人還喜愛做報紙摘錄和寫日記。“我看到關心的國家大事、生活經驗,就會剪下來或者摘抄。”多年下來,他積累了一疊疊剪報。
村民林先生說,林炳水還做了許多公益。在老人書桌旁,掛滿了各個單位頒發的獎狀獎牌,有捐助學校的、有捐給老年人事業的,不一而足。孫子結婚時,老人還與孩子們商量捐款給小學。“好事善事,不是有錢了才關心才去做,而是力所能及地做。”老人如是說。
一家的樂善好施,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近年來,林家先后獲得省市婦聯、文明辦等單位授予的“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稱號。(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廖培煌 林勁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