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6月14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的“保護文化遺產·我們在行動”宣傳活動在福建泉州舉辦。當日上午,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各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相關負責同志、專家學者、群眾代表、媒體人員等組成的觀摩團,深入泉州多個文化遺產點,調研了解文化遺產活態(tài)傳承模式,在行走中觸摸城市文脈,感受非遺魅力。
觀摩團成員參觀金魚巷 杜志鑫 攝
初夏的泉州迎來雨季,觀摩團來到鯉城區(qū)金魚巷,這條蜿蜒的古街保留著閩南傳統的紅磚厝建筑群,屋頂的燕尾脊在雨滴中更顯靈動。“你看這些民居,既保留了老街巷生活肌理,又融入了現代生活氣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贊賞泉州的“微改造”理念,“這里沒有把古街變成‘標本’,而是讓居民生活與遺產保護共生,實現傳統市井與現代業(yè)態(tài)共生,這本身就是‘群防群護’的生動體現。”
府文廟廣場進行“火鼎公婆”非遺節(jié)目表演 杜志鑫 攝
文明市集志愿服務活動 張鈺琪 攝
走出金魚巷來到府文廟,這里宏大的院落直觀展現了泉州“海濱鄒魯”的文化底蘊,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院長張侃指著通往大成殿的泮橋兩旁柱雕石象說:“這些建筑構件不僅是藝術精品,更是中原文化與閩南地域融合的見證,泉州對如此豐富的歷史遺存進行系統性保護,正是‘應保盡保’理念的實踐。保護時要注重其歷史語境的完整性。”
參觀開元寺 林杰 攝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作為泉州22個世遺點之一,開元寺內的東西雙塔巍然聳立,并非孤立的“文化孤島”,而是市民休閑、游客體驗的公共空間。對此,首次到泉州的黑龍江省委宣傳部文明創(chuàng)建處處長劉濤表示被震撼:“泉州處處展露開放包容。文化遺產滋養(yǎng)自信從容的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又助推保護文化遺產,形成美妙的‘雙向奔赴’。”
參觀泉州非遺館 林杰 攝
沿刺桐北路前行,觀摩團一行走進泉州非遺館。世界級非遺項目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36項……館內,木雕、陶瓷、金蒼繡、彩扎、花燈、竹藤編、木偶制作、福船等非遺項目琳瑯滿目,為游客提供了多種沉浸式體驗。“我們也有非遺根雕、石雕,但在展示形式上比較靜態(tài)。”湖北省隨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炳坤在觀摩永春紙織畫時坦言,“泉州把非遺市集搬進展館,讓傳承人與公眾零距離互動,這種‘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方式,實為可貴。”
木偶頭雕刻吸引觀摩團成員駐足拍照 林杰 攝
在泉州歌舞劇院,觀摩團在此邂逅了一場傳統與創(chuàng)新碰撞的文化盛宴,南音表演唱《百鳥歸巢》、非遺舞蹈《采茶》、梨園戲《賞花》、木偶書法與簪花《海的女兒》輪番上演,“海絲泉州推薦官”顏靜怡聲情并茂地向大家分享了“以‘聲’為帆 講好泉州故事”的主題演講,讓更多人愛上這座海絲名城。
非遺舞蹈《采茶》 林杰 攝
“泉州既有煙火氣,又不失秩序,在城市文明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結合得非常好,值得我們推廣和學習。”國家統計局城市司二級巡視員陳寶紅在觀摩結束時說,“泉州的民眾無論在抗戰(zhàn)時期還是現代經濟發(fā)展中,均不忘文化傳承與奉獻精神,相關部門和市民對文化遺產的尊重與保護,使其成為其他地方學習的典范城市。”
千年海絲潮,滿城文明風。本次“保護文化遺產·我們在行動”宣傳活動,旨在發(fā)揮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的引領作用,推動各地各相關部門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落到實處。這場穿行于歷史與現代之間的觀摩活動,以街巷為紐帶、以遺產為坐標,讓與會者在行走中讀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泉州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構建“群防群護、應保盡保”的全民共識。(東南網 林杰 杜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