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從田間地頭的技能課堂,到融入民間藝術的宣講好戲;從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黨史故事,到直播間里的政策解析、產業推廣新陣地……在守正創新中彰顯理論深度,于潤物無聲中傳遞思想溫度。
近年來,泉州市泉港區不斷深化“福小宣·‘泉’民講·福傳泉港”理論宣講品牌,從思想意識入手、從本地特色出發,講出廣闊天地、講述身邊煙火,讓理論宣講既能共情也能共鳴。
融入本土 培育“量質兼優”的宣講產品
“打竹板、滴答滴,小康生活甜如蜜!黨的光輝照心里,要把黨史常回憶……”近日,在峰尾鎮郭厝村的宣講庭院里,一聲聲清脆的快板聲,一句句鏗鏘有力的快板詞,把黨史故事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出來,吸引了眾多群眾駐足觀看。
娓娓道來的黨史故事像涓涓細流沁入心田。今年75歲的黨員老郭說:“庭院里的板凳每天傍晚都擺好了,太陽下山了,我們都喜歡坐在這里納涼聽一會兒,有時是快板,有時是故事,有時拉家常,很愛聽。”
這是以百姓視角、百姓話語、百姓情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圍繞如何讓理論宣講“賣座”、擁有更高的“抬頭率”,泉港區積極探索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方式和內容,做到理論闡釋的“深入”和話語表達的“淺出”。
在宣講體系的打造方面,泉港區著力構建“1+2+N”宣講模式(“1”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2”是“理論熱點解讀”“唱響泉港好聲音”兩大重點專題,“N”是面向不同領域差異化宣講),將農業科技、文化教育、衛生健康、防災減災等民生知識與黨的創新理論、惠民政策緊密結合,把“理論觀點”轉換成“樸實道理”。
此外,泉港區還根據本地少數民族多、方言語系多、民間藝術多等特點,充分發揮鄉音土話、方言俚語“親切”“耳熟”優勢,把黨的創新理論巧妙融入閩南四句、快板書、答嘴鼓、木偶戲等文藝表演中,突破“坐而論道”的傳統宣講模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講出特色。今年以來,結合壽鄉福韻、圭峰之春、薌劇新年展演等“好戲連臺”下鄉展演,先后開展“微宣講+文藝表演”活動100余場。
創新形式 打造“形神兼聚”的宣講品牌
“家人們看!這個鮑魚比我的手還大!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惠嶼島的養殖基地,眼前這片海,曾經只是漁民的‘飯碗’,如今可是鄉親們的‘聚寶盆’!”
鏡頭前,泉港區鄉村講師團宣講員莊小紛正熱情洋溢地介紹著惠嶼島的蛻變故事。她帶著網友“云游”煥然一新的漁村,整潔的村道、精致的民宿、忙碌而喜悅的漁民笑臉……通過宣講將泉港實現鄉村振興、奔向共同富裕的動人篇章,實時傳遞給萬千網友。
“距離我們嘗試開展直播宣講已經過去5個多月了,這期間我們將泉港的許多鄉土故事、發展歷程與黨的理論政策結合講述給大家聽。”據莊小紛介紹,直播形式不僅使宣講內容深入本地人心里,更讓許多外地朋友了解泉港。
推開“小窗口”窺見“大風景”。在科技助力下,泉港區深耕線上線下,創新延伸學習場景,增強主題互動,讓理論宣講被更多的人接受。
在線下,泉港區強化全場景沉浸式體驗。組織宣講隊伍走進轄區企業、街道社區、蔬菜大棚、漁船漁排、厝邊小巷等開展多樣態劇場式宣講,通過面對面、心貼心互動交流,實現黨的創新理論“精準滴灌”。同時,推出“宣講庭院”特色陣地,打造一個走出辦公大樓、走到群眾身邊的理論大眾化“紅色庭院”。
在線上,泉港區加強深維度精細解讀。發揮全媒體宣傳優勢,以文圖、視音頻等表現形式,集中刊發宣講動態、干群反響,依托“福傳泉港”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開設“牢記總書記囑托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奮勇爭先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展現泉港作為”“為家鄉點贊 為泉港代言”等專題專欄,實現“指尖上的理論傳播”。今年共創作發布具有泉港特色的創新型理論傳播產品50余件,閱讀量超10萬人次。
此外,泉港區還主動結合網民關注點,主動設置互動話題、討論環節,以“暢所欲言”的宣講氛圍吸引群眾沉浸式參與,引導群眾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闡釋,有效提升了理論宣講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聯通四方 匯聚“德才兼備”的宣講英才
近期圓滿落幕的泉港區第二屆紅領巾講解員風采大賽,為“青年宣講小分隊”注入了充滿活力的“新鮮血液”。
“今天,我要帶大家尋找家鄉的生態密碼,鑰匙就藏在一條會呼吸的河流里……”小選手們以“生態文明我來講”為主題,深度聚焦福建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的獨特優勢,巧妙選取壩頭溪治理、菜堂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泗洲水庫保護等泉港本地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案例作為切入點,用童真的視角、生動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將宏大的生態文明理論轉化為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家鄉故事。
做好新時代基層理論宣講,關鍵在人。近年來,從無到有、由小變大,泉港區宣講隊伍在摸索中前行、在實踐中成長。
泉港區通過嚴格篩選標準、多層級推薦把關,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校等領域遴選政治素養高、黨性修養好、理論功底強的黨員干部,打造一支專業過硬的業余理論講師團。同時,優化提升漁船漁排、勞模工匠、巾幗、青年、文藝等16支特色小分隊,明確宣講重點和方向,形成涵蓋多領域、多層次的宣講人才矩陣。
為了提高宣講隊伍的理論水平,泉港區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以訓代獎方式,邀請專家集中授課和“一對一”指導,安排宣講員外出觀摩交流,將所學所練運用到實際宣講實踐中,形成集理論培訓、集體備課、模擬試講、講師評聘、宣講實踐于一體的培養模式。
既深化內容,挖掘有溫度和深度的故事,也創新形式,提升理論宣講的鮮活度。近年來,泉港區宣講隊伍緊跟新媒體發展形勢,緊扣群眾關注熱點,多種方式共同講好家國故事,讓黨的創新理論和偉大實踐根植群眾心中。(學習強國 泉港區委宣傳部 洪坤澤 陳丹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