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微微笑/小時候的夢我知道……”夏日,陽光明媚,天空湛藍,一場別開生面的稻田研學實踐活動在平潭金井片區仙霞村進行。
稻田里,樂聲流淌,歡聲笑語一片。40多名平潭敖東中心小學學生身穿整齊校服,在綠意蔥蔥的稻苗懷抱中,跟隨音樂老師的指揮,深情齊唱歌曲《稻香》。耳畔是律動的節拍,抬眼間是古村云蒸霞蔚,優美的童聲在稻田里回蕩,飄向藍天……
這場稻田研學實踐活動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學生跟隨歡快的鼓點,認真演唱。
田間課堂
稻田傳來美妙童聲
6月18日,來到仙霞村,綠油油的稻苗長勢喜人,隨風搖曳。陽光灑滿田埂,映著溫暖的光影,風景如畫惹人醉。
隨著音樂伴奏聲,五年(1)班學生在音樂教師李冰晶指導下,在鄉間小道奔跑著,演唱著,大家全身心投入,盡情享受著這節快樂的稻田音樂課。現場,有的學生歡快地舞動身體;有的學生則富有節奏地敲打非洲鼓,他們神采奕奕,張弛有度,舉手投足間傳遞著青春的活力……
“這次在稻田里上音樂課,感覺和以往在教室里完全不同。聞著稻田里的泥土芬芳唱歌,這種形式太新穎了,很有趣!此前大家還體驗勞動種植,真正體會到了課本里‘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以后我一定會更加珍惜糧食。”五年(1)班學生劉雅瑄感慨道。
“把音樂課搬到戶外,讓學生在稻田里感受自然之韻,體驗仙霞村特有的稻田文化,是一次全新的教學實踐。”李冰晶說。
除了唱歌,熱情的仙霞村村民還向學生們講解仙霞村的水稻種植歷史、種植技術等知識,一場趣味橫生的稻田知識競賽,在稻田里同步開啟。
“稻谷是通過什么方法變成米的”“古詩‘也傍桑陰學種瓜’的上一句是什么”……在稻田知識競賽中,仙霞村駐村選調生凌剴晰話音剛落,學生們迫不及待地舉手搶答,氣氛熱烈。
五年(1)班學生林思桐認真作答,表現出色,贏得了三個植物盲盒禮物。“這節稻田里的音樂課讓人難忘,很有意義。仙霞村的美麗村景,以及這里的水稻種植歷史和文化,讓我十分陶醉。等水稻豐收之時,我還要來這里探訪。”林思桐興奮地說。
稻田音樂課現場
盤活資源
創造全新學習體驗
這場稻田研學實踐,是村校協同聯動育人機制的一個縮影。
去年5月,仙霞村與平潭敖東中心小學簽訂共建協議,依托仙霞村鄉土文化資源和學校的教育資源,吸納社會力量,舉辦稻田研學、普法活動、家庭教育講座等系列活動。
共建當天,學生們體驗下地插秧,在泥濘的田地里揮灑汗水,感受著耕種的艱辛與樂趣。而今,這片稻田又成為音樂舞臺,讓孩子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體驗著別樣的學習樂趣。
“村校協同教育模式,并非簡單的資源整合,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這種模式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讓鄉村學校真正扎根鄉土,讓學習活動回歸生活本真。”平潭敖東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周斌坦言,當學生們在稻田里與村民一起插秧播種,親身體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勞;在古樹下聆聽老爺爺講述鄉村故事,分享“幾分耕耘,幾分收獲”的豐收喜悅;在田間唱歌,感受藝術與自然的完美融合……讓學科教育與大自然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又親近了大自然,教育已然超越了書本,成為生命與土地的對話。
“盡可能挖掘可用的鄉村教育資源,讓青山綠水成為課堂,鄉土文化化作教材,與學校合力托起孩子們成長的藍天。”仙霞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同瓊說,在一場場活動中,學生們在大自然中學到了知識,增強了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同時,也為他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能夠發揮才能,獲得肯定與鼓勵。更令人欣喜的是,家長們也變得愈發好學,積極主動地參與每一次家庭教育講座,學會用愛與理解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每一步。
學生在稻田間快樂奔跑。
村校攜手
傳遞溫暖與愛
除了打造“田間課堂”,村校攜手,舉辦多場優秀學生表彰活動,傳遞溫度與愛。
據凌剴晰介紹,目前仙霞村有61名學生在平潭敖東中心小學就讀。這些學生各有所長,有的在國家級體育賽事中勇奪桂冠,有的擅長繪畫、演講,還有的是“速算小達人”……“這些鄉村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應該被更多人看見,讓他們獲得向上躍升的力量。目前已開展4期優秀學生表彰活動,以激勵鼓舞更多學生發揚勤奮好學的精神,未來學成回報家鄉與社會。”凌剴晰說。
學生手捧著一張張表彰證書,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五年級學生何梓祥說,受表彰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激勵。“我也認識了更多優秀同學,將激勵著我不斷努力。”
笑在臉上,樂在心里。這種創新的教育方式深受師生、家長的喜愛,彼此關系更加親密、和諧融洽。
四年級受表彰學生陳晴鈺的家長林曉婷深有體會,她說:“這些活動都很有意義,讓我們不僅僅關注到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把教育視角聚焦到才藝、品德培養等方面,希望村校共建活動常態化開展下去。”
“我們將持續深化村校協同聯動育人機制,通過搭建研學實踐基地、依托優秀學生表彰等平臺,聯合社會各方資源,強化村校雙方的交流互動,希望能夠推動形成‘家、村、校、社’多方位聯動互動的育人新格局。”林同瓊說。
學生在一次次普法課堂的情景劇、小游戲中,參與學會自我保護和保護他人;學生還學會用繪畫、片段寫作等方式,分享參與活動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家長也在一場場家庭教育講座中,掌握了更多科學育兒方法……稻田邊,教室里,師生、家長在收獲中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周斌表示,今后,學校將依托村校協同聯動育人模式,立足鄉村教育資源開發鄉土課程,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勞動實踐基地,設立“村莊課堂”,定期邀請村干部、農耕專家等走進學校開設講座,通過家校社攜手,更好助力孩子全面發展。(平潭文明網 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