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近日,民政部等19部門首次聯合發布《關于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 推動實現老有所為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提升老年人社會參與能力,推進老年志愿服務常態長效開展。
在漳州市醫院,有支“銀發”志愿者服務隊,她們由一群醫院退休干部職工組成,平均年齡64歲,卻依然懷揣著對醫療事業的熱愛和對患者的關懷,活躍在醫院門診,幫助患者就好醫。
“您未在預約就診時間的15分鐘前取號,只能到導診臺人工取號。”75歲的邱雪英身著紅馬甲在漳州市醫院薌城院區門診樓一樓為前來就診的群眾提供指引服務。邱雪英曾是漳州市醫院的一名副主任護師。今年3月,漳州市醫院信息系統升級,就診流程改變,需要加強就診引導,市醫院退管辦聞訊,即組建了“銀發”志愿者服務隊支援。邱雪英得知消息后,立即報名,成為最年長的志愿者。她說:“雖然退休了,但我依然熱愛醫療事業,愿意為醫院和患者出一份力。”
“‘銀發’志愿者以護理人員為主,大家經驗豐富,且熟悉醫院和各種檢查項目,能為患者提供精準有效的指引。”市醫院離退休第二黨支部書記李繼紅介紹,志愿服務隊目前擁有38名志愿者,她們通過分組,每月輪流在醫院提供志愿服務。自3月以來,該隊伍累計服務時長達255小時。
在智能化就醫日益普及的今天,“銀發”志愿者通過自學攻克“信息關”,成了不同年齡層患者與數字醫療之間的溫暖橋梁。“以前沒有這么先進的自助終端,現在遇到不會的就學、不懂的就問,才能跟上智能化的步伐。”邱雪英說,她們不僅指引患者取號、就診,還手把手指導老年患者掛號、繳費、檢查預約、取藥等,緩解老年人的“數字焦慮”。
從協助分診到指引方向,從打印報告到安撫情緒,這些“銀發”志愿者用專業和細致入微的服務化解患者就醫過程中的迷茫,有效縮短就醫時間,為醫院營造了一個溫馨、有序的就醫環境。“年齡從來不是限制,只要有愛、有責任、有擔當,就能在任何時候為社會作出貢獻。”市醫院老干部科科長朱喜琴說。(福建日報記者 李妙珠 通訊員 沈思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