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行走在漳州長泰的鄉村,在大多數的村民身上,看到的是對家鄉的眷戀和自豪。無論是宣講隊長林敬中為宣講創作自學電腦,戴著老花鏡用“一指禪”笨拙地打字;還是志愿者不懼烈日,每天到幸福食堂值班服務老人,他們都對鄉村有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這是鄉風文明建設成果的生動體現。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農村地區高價彩禮、大操大辦、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扭曲了農村社會的價值觀。故而,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是解決鄉村思想文化領域重點、難點問題的迫切需要。
“通過村里舉辦這些活動,把鄉風文明的‘種子’種到群眾心坎里。”葉高發說,在他看來,鄉風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而需要潤物無聲、長久為功。
在珪后村舉辦的重陽活動,表演所需的演員、志愿者都由村民擔任,讓村民“登臺唱戲”增加參與感、獲得感;活動中,還讓村里的孩子給老人送長壽面,讓孝老愛親的家風一代代傳揚下去。在林溪村,破除了上下林矛盾隔閡,消弭了攀比之風后,雙方都將省下來的錢用作幸福食堂的運營資金,推動鄉村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不斷向好。
鄉風不是空中樓閣,而要呼應“小需求”的溫情。長泰區出臺《“鄉風文明積分制”實施方案》,推行“文明積分制”,對村民參加志愿服務、遵守村規民約、弘揚傳統美德、參與鄉村治理等進行積分量化,并將積分與精神激勵、物質獎勵相結合,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主動參與者”,至目前,已兌換積分100萬余分,受益群眾達9萬余人次,將文明軟約束轉化為惠民硬支撐。??
這些帶著煙火氣的舉措,讓鄉風文明的理念浸潤到每一寸土地。當文明深扎鄉土,古厝便不懼風雨,田疇自會生金。(漳州文明網 福建日報 楊凌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