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一幅城鄉融合的圖景在長泰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風俗者,天下之大事也。”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踐行。
鄉風文明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在農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農村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
漳州市長泰區作為千年古邑、狀元故里,民風質樸、人文薈萃。近年來,長泰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鄉風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緊扣“1658”強區工程戰略,將文明鄉風建設作為城鄉治理的重要內容,系統謀劃推進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積極構建“精神共富”新格局,為全力打造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的共同富裕“長泰樣板”注入強大而又持久的精神動力。
每到正月,珪后村追遠堂都會舉行“三新點燈”活動。
古厝薪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村地區承載著歷史悠久的中華農耕文明,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所在,區域的鄉風文明,不僅關乎著農村社會自生,更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體現。
一個區域文化的傳承,在村落中有著很好的展現。
“紅磚白石雙坡曲,石雕木雕雙合璧。”從高處俯瞰,錯落有致的閩南古厝、古宅、古井,組成了長泰區巖溪鎮珪后村的風貌。珪后村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唐廟宋祠明堡,以及清代和民國的古民居都能在珪后得以一觀,故而,這里又被稱為“閩南歷史文化大觀園”。
除了古建筑,珪后村綿延傳承的民俗文化,也頗具特色。走進珪后村追遠堂,抬頭看去,紅色的燈盞布滿屋梁。十三點燈起,十五上元瞑。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來自珪后、珪前、錦鱗、田頭、湖珠等5個村莊的族人都會聚集于祖祠,開展“三新點燈”活動。
何為“三新點燈”?是“新公”“新婚”“新才”燈,即為家里當年添丁,當了爺爺的人;當年結婚的夫婦;以及當年考上本科、研究生、博士的新生,都會到家廟點燈,告慰祖先、激勵后人。
“以前的傳統,家里只有生男孫才能點‘新公’燈,在新時代,我們倡導男女平等的觀念,就在2000年將這項規定去除,改為生男孩女孩都能來點燈。”珪后村黨委書記葉藝鋼說。
就像“三新點燈”的“更新”一樣,珪后的民俗文化,在傳承中不斷融入新時代的印記。
省級非遺民俗三公下水操表演
珪后村更具代表性的民俗祭祀活動,還有省級非遺“三公下水操”,每年農歷正月十七,社員們抬著“三公爺”踏過燒得正旺的炭火,跳下普濟巖前面的池塘。神轎在水中左右搖晃,模擬風浪,岸上的人們助威吶喊,場面極為壯觀。
而與其他民俗不同的是,珪后的“三公”祭祀的是民族英雄“宋末三杰”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村民們通過一年一度的“下水操”,再現了“三公”忠、義、勇的民族氣概和愛國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后人。
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更要發揮好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進入新時代,傳統文化與紅色資源如何并軌?
珪后村的田間黨校,是開展各項學習的有力陣地,通過整合紅軍入泰史實以及珪后村全國勞模、老黨員初心故事等紅色文化資源,以沉浸式的圖文展板、短視頻、微黨課、現場講解等形式,在這里開展理論宣講、政策宣傳、文化活動。
“要用更有‘儀式感’、更具體的方式來傳承好家風、好傳統,讓鄉親們更有獲得感。”全國先進工作者葉高發對家鄉珪后的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很有體會,好的鄉風能夠潤物無聲,給人向上向善的力量,從而代代相傳。在珪后村,共涌現了2個全國勞模、1個全國先進工作者。
幸福食堂里,志愿者為老人服務。
破壁聚心
鄉風文明建設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人與事,因此必須以人為本,走進百姓的需求中。
來到長泰區林墩辦事處林溪村村口,一眼看去,兩座形制相當的祖厝并排而立,祖厝對面則建造了兩個戲臺,互不相讓。在同一個地方,為什么要建造兩座祖厝、兩個戲臺?
林溪村有著800多年的歷史,曾以經營煙絲而聲名遠揚,在此生產的鹿牌煙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海外。村里的村民大部分都姓林,由泉州安溪遷徙至此。上林與下林兩個宗族本為堂兄弟,卻因為歷史的誤會,導致宗族之間不睦,在長泰縣志里記載,1800年,雙方還發生過大規模的械斗。
“雖然兩座祖厝挨在一起,但是中間用3米高的條石隔開,兩個宗族以前是禁止通婚的。”村里老人回憶,以前每年農歷九月初三,兩個宗族之間還會互相斗戲,唱“對臺戲”,看誰請的戲班子好,誰的觀眾多,誰供奉祭祀用的豬、牛、羊更大,這一斗就要斗到春節,因為斗氣帶來的鋪張浪費、盲目攀比之風很嚴重,矛盾糾紛不斷,下林還特地將旱廁建在上林祖厝的大門邊。
2019年,村黨委對上下林祖厝開展移風易俗環境整治工作,需要拆除兩座祖厝之間的隔墻。下林的祖厝場所比較小,人口多,拆墻對他們來說是好事,思想工作容易做通;而上林場所較大,若墻打通后,公廁將建在上林村民集資建的附屬樓邊,房子要被上下林公用,上林理事會對此十分抵觸。
為了化解上林與下林之間的矛盾,村里先后做通上下林理事會的思想工作,通過理事會、黨員帶動,挨家挨戶進行宣傳,走訪了上下林群眾2000多戶次,先后召開3場戶主大會。最終,在2019年化解了上林與下林之間200來年的矛盾,將祖厝之間的隔墻與旱廁拆除,并種下了連心樹。
“吉日維好,慎終追遠……和睦為本,永言思戒。”豎立于村口榕樹下的同心碑記,是兩家冰釋前嫌、重修舊好的證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林溪村的轉變,歸根結底在于人的轉變,那道拆除了的隔墻,也打通了雙方的“心墻”。如今,每年九月初三,上林與下林不再唱對臺戲,而是唱起了“同臺戲”。
一通百通,消除隔閡之后,林溪村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近年來,該村先后獲評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傳統村落、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
老人在幸福食堂就餐。
善治暖鄉
親近鄉親,就要想村民之所想,切實看到村民的需求。
“開飯咯!”鍋蓋掀起,飯香彌漫。村里的老人們圍桌而坐,邊吃邊聊,相互之間十分熟絡。每天中午,林溪村的幸福食堂都會為老人準備好飯菜,菜色并不昂貴,卻勝在干凈新鮮,唯一的特殊之處在于,飯菜都是免費供應給村里的老人,免去他們自己下廚的不便。
這個專屬于老人的食堂,在村里已經開了4年之久。除了春節假期停辦半個月,其余時間風雨無阻,每天都會開放。
“我和愛人都在鎮上工作,中午休息時間比較短,再趕回來做飯來不及,現在我媽中午都和鄰居一起到幸福食堂吃,我們也比較放心。”和林女士一樣,目前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無暇顧及家里老人的飲食起居,老人自己生火下廚也難免有風險。
“村里的五保戶、60周歲以上特困戶老人以及70周歲以上的村民,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前來就餐。”林溪村黨委書記林國發說,同時,因為是針對老年群體,在菜色上都會有所側重,選取清淡、軟糯的飯菜,兼顧葷素營養搭配,一周七天的菜色都不重樣。自開辦以來,村里的200多位老人每天都會過來就餐。
有可口的飯菜、周到的服務,記者不禁產生了疑問,運營幸福食堂需要的材料、人工成本要多少?這些錢從哪里來?如何維持長期的運轉?
林國發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人每餐的費用大約在4.5元,一年的總支出在30萬元左右。村里采用了“村集體+民政補貼+社會眾籌”的三級輸血模式,來保障食堂的長期供應。其中,民政部門承擔三分之一的老人餐費補貼,由村集體來主導日常運營與管護。此外,林溪村發動企業家、在外賢達人士等社會力量籌集了超300萬元的資金,并組建一支6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來參與幸福院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為老人提供陪伴、秩序維護等支持。
文明鄉風,在一粥一飯里有了更生動的體現。
“7080宣講隊”開展防范非法集資主題宣講活動。
“家風正、民風好,村民素質要提高,民俗民意相兼顧,移風易俗大倡導。”村里戲臺旁,快板聲響,朗朗上口的方言快板表演,引來了村民的掌聲。表演者是林溪村“7080宣講隊”,這支由平均年齡超70歲的老黨員組成的隊伍,把黨的好政策、好方針用更接地氣、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唱給村里人聽。
“如今村里的矛盾少了、煩惱少了,大家的生活慢慢變好,我們也希望能夠發揮余熱,為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宣講隊的隊長林敬中今年75歲,是一名退休教師,從2011年至今,已經編寫了上百篇快板作品,到各地展演。
“文明鄉風建設,最終落點在人,讓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從站著看,到主動干,變成建設和美鄉村的‘主人翁’,帶來‘文明之花’的常開常盛。”長泰區委文明辦副主任張俊興告訴記者,“我的鄉村我做主”系列活動正在長泰持續火熱開展當中,截至目前全區已開辦幸福食堂、農村幸福院、“四點半”活動室、生命公園等公益項目及服務載體203個,共建和諧家園、共育富民產業、共慶民俗活動、同辦體育比賽、同做公益服務、同護公共設施、同創清潔環境等“三共四同”集體性活動,已成為長泰人民群眾的新時尚。(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楊凌怡 通訊員 鄭曉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