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泉州古城東翼,千年荷香浸潤著一場基層治理的溫暖變革。近日,泉州晚報記者走進改造升級后的豐澤區東湖街道東湖社區“黨建+”鄰里中心,迎面而來的不是冰冷的服務柜臺,而是工作人員親切的笑臉。東湖社區以“荷下辦事”為主題,圍繞居民群眾和來泉游客需求,設置“四區域一空間”,打造“無吧臺、不打烊、全共享”的近鄰服務場所,讓事有所辦更有效率。這種全市首創的“貼身式”服務模式加上多元功能場景,正為居民與游客帶來全新體驗。
居民群眾到社區辦事,隔著玻璃與工作人員溝通,甚至在多個窗口間來回奔走,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不僅存在交流障礙導致辦事不暢,更影響著群眾對基層服務的直觀評價。東湖社區撤除傳統柜臺后,讓十二項高頻服務在開放空間里流動起來,實現了“進一門、找一人、辦成事”的便捷承諾,從而以辦公場所最優化換取服務效能最大化,也拉近了和群眾的心理距離。
在基層治理中,社區是一個多元的集合體,居民群眾的各種訴求都會第一時間在這里匯集,而要做到聽民意、匯民聲、解民憂,就必須提升服務效能暢通辦事渠道,讓居民群眾到社區辦事愿意走進來、能夠談下去,甚至和社區工作人員交上心,如此,社區在處理群眾問題時方能做到知根知底、有的放矢。就此而言,東湖社區撤除傳統柜臺打破空間隔閡的“貼身式”服務,既是一種創新更是一次挑戰。
因為,撤除有形的柜臺容易,拆掉為民服務無形的壁壘卻不簡單。揆諸現實,一個社區的居民少則數千人,多則上萬人,而社區工作者一般都是十來人,面對繁瑣的社區事務常會力所不及,甚至疲于應付,久而久之,就會拉開與居民群眾的心理距離。群眾利益無小事,及時回應并解決群眾訴求和問題,是贏得群眾信任、提升社區治理成效的關鍵。開放辦公空間就如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基層工作者工作方式和工作態度的深刻轉變,進而言之,要讓社區治理更加精細化,只有形成主動發現問題和快速回應需求的“雙循環”,讓居民群眾的大事小情反映一件、解決一件、滿意一件,基層治理的“貼身式”服務才能真正做到貼近群眾的心。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充分調動工作的主動性和創新性,社區基層服務的“小亮點”匯集起來,就能成為暢通民生、溝通民心的大作為。近年來,泉州在提升社區基層服務能力上,就有著不少可圈可點的先進經驗,比如鯉城區海濱街道金山社區開展“厝邊事·鄰里議”微信群直播活動,在線直播商議居民群眾關心的社區事務;泉港區山腰街道聚福社區依托“鄰里眾創空間”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幫扶等;德化縣龍潯鎮鵬祥社區開展“四點半”學校提供課后延時服務……可見,只要以為民服務為出發點,不斷提升服務效能,拓寬服務半徑,城市的治理能力與民生幸福就能取得雙贏的局面。
基層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東湖社區撤除傳統柜臺,打造開放的近鄰服務場所,空間的變革不僅是服務理念轉變的直觀體現,更是服務效能的試金石。相信,廣大的基層工作者只要用心用情當好居民群眾的“服務員”,讓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民心在基層聚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必將更足,幸福感必將更可持續,安全感也會更有保障。(泉州文明網 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