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零碳生活館”碳減排、碳普惠志愿空間作為南平兩個低碳優秀案例展示區之一,在2025年全國低碳日福建主場活動上亮相,吸引眾多參觀者紛紛駐足。
順昌縣是福建省首批5個碳達峰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順昌縣創新推出“1+N”志愿服務體系,激活“沉睡資源”開啟零碳生活,傳遞“綠色、生態、奉獻、克儉”的零碳公益理念,讓“零碳”從概念落地為生活場景,推動全民參與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實踐。
閑置“活”起來,低碳“行”起來
“幼兒園與中小學學生個人玩具、書籍大量閑置,可組織學生相互交換再利用。”2024年9月,一條群眾建議從順昌縣東安驛人民建議征集點發出。“根據群眾建議,我們發現將閑置物品資源化重復交換利用與綠色生活方式相契合,實地走訪調研發現很多高品質的閑置物品。”順昌縣委社會工作部部長謝祥劍介紹道。順昌縣“零碳生活館”于2024年12月在東安驛城市綜合體揭牌開館,是順昌縣探索志愿服務與雙碳經濟相融共進的創新嘗試。
順昌縣“零碳生活館”揭牌開館。順昌縣委社會工作部 供圖
“零碳生活館”志愿公益項目如何實現長效運營,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群眾日常?順昌團縣委聯合縣教育局共同發布“物品互換 低碳生活”倡議,通過東安驛“來讀書吧”自助互助公益平臺,將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志愿者等多方資源服務力量凝聚成“黨員志愿服務隊”,創新推出積分獎勵機制,居民捐贈物品可積累綠色積分,實現“閑置物品收集—獎勵碳積分—兌換其他閑置物品”閉環,閑置物品自由互換和循環利用,進一步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實現碳減排目標。
共建共治共享的綠色“生態圈”
“這里的物品我們將用于社區‘時間銀行’志愿積分兌換,把閑置物品同志愿服務結合起來。”順昌縣團委副書記吳思遙介紹,順昌實驗小學學生林晨用6枚“大圣幣”換回一套九成新的《十萬個為什么》,這些“貨幣”源自她前段時間捐贈的8件閑置文具。這套獨創的“大圣幣”綠色兌換體系,將捐贈物品按品類、新舊程度量化為積分,供群眾兌換。
在順昌縣雙溪街道金溪社區零碳生活館里可以看到,館內的貨架上整齊的擺放著市民們捐贈的近千件閑置物品,供大家兌換。更令人驚喜的是,在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揮部的推動下,順昌縣“零碳生活館”志愿公益項目所征集的第一批共25箱閑置愛心物品起運新疆昌吉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為構建東西部綠色資源雙向流動新圖景,哈薩克族手工藝品也即將啟程實現兩地間跨區域“牽手”。
“零碳生活館”內景。順昌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政府社會同發力,長效機制撐“零碳”
“我們開設志愿服務培訓課堂,讓新加入的志愿服務人員能快速熟悉掌握工作,以傳幫帶的形式化解難題,讓志愿服務隊伍壯大起來。”志愿者團隊負責人謝彬說,針對綠色低碳政策理論、生態價值理念、志愿服務規范等系統性培訓,以課堂、實踐等形式搭建起N支黨員志愿服務隊溝通橋梁,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共建共治。同時,依托“一元碳匯”APP搭建綠色參與平臺,推出3:1比例的碳匯額度認購機制,引導公眾參與碳匯交易,實現社會價值與生態價值的雙向轉化,為雙碳經濟體系提供了基層實踐樣本。
順昌縣零碳環保公益基金對零碳生活館碳減排、碳普惠項目前期給予3萬啟動資金,并建立資金補助長效機制;順昌生態環境局與順昌來讀書吧公益中心簽訂生態損害賠償志愿服務合作備忘,引導生態破壞行為人認購碳減排項目……這些舉措共同形成了“政府+社會”的多元資金保障機制,助力社會組織志愿服務活動。
在順昌,綠色低碳是全民參與的具體行動。截至目前,零碳生活館開展集中兌換已達19期,聯動各類志愿活動20余場,直接參與群眾超5000人次,1.7萬余件物品已完成“綠色接力”,超16%家庭已形成“捐贈—兌換—再捐贈”的低碳閉環。(王驥 廖敏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