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日前,在南平市政和縣鐵山鎮鳳林村的朱子孝道園里,工人們忙著對朱子孝道館的門窗進行噴漆、打磨。
“建朱子孝道館旨在保護朱子文化遺存,打造看得見、摸得著的傳承實體載體,讓文化遺產‘留得住’‘活起來’,進一步弘揚朱子文化,促進文旅融合發展。”鐵山鎮黨委副書記羅輝表示,鐵山鎮深耕“啟賢之鄉”文化沃土,以傳統文化為抓手,深入挖掘朱子文化中的治理智慧,以“慈、孝、教、和”等朱子核心理念為指引,探索出一條“朱子文化+基層治理”的融合模式,推動朱子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年來,鐵山鎮持續開展“十大孝子”“十大好媳婦”“朱子孝道文化先進個人”等評選活動,并通過送喜報、上榜公示、典型宣傳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全鎮營造崇德向善、孝老愛親的濃厚氛圍,激發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以文化潤民心、以孝道促治理。
提起向前村村民葉英華的名字,鄉親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十九年來,葉英華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照料婆婆的重擔。
當婆婆因子宮肌瘤住院時,她日夜守護在病床前,端茶送水、擦身喂飯,衣不解帶;2020年為籌措婆婆心臟搭橋手術費,她四處奔走,不辭辛勞;在婆婆再次因中風導致全身癱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時,她學習專業護理知識,每日堅持為老人翻身、按摩、做康復訓練。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三個月后婆婆重新站了起來……
走進葉英華家時,她正細心地為中風康復的婆婆按摩恢復,幫助她放松肌肉。談起十九年的艱辛,葉英華卻說,“看到婆婆一天天好起來,從能坐起來到現在生活可以自理,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英華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朱子孝道,是我們身邊的活教材,為我們村民樹立了榜樣,我們都要向她學習。”村民吳建平由衷感慨。
為進一步打響“啟賢之鄉”文化品牌,鐵山鎮重修啟賢祠,新建韋齋草廬,依托省級文保單位朱森墓,建設半畝方塘、生態停車場、游覽步道及綠化景觀,不斷推進文化陣地建設,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實景課堂”。
“鎮里還以熟讀朱子文化的賢能者為調解主體,成立了老陳調解室和老謝調解室,聘請老黨員,運用朱子文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釋法說理。”鐵山鎮司法所所長陳代裝表示,鐵山鎮各村也因地制宜,李屯洋村調解前邀當事人“吃茶話事”,以“慈孝教和”理念紓解情緒、彌合裂痕;東澗村則請老黨員、老干部用鄉音講“孝理”,使調解更接地氣、有溫度。今年以來,共調解糾紛八十余起,調解成功率高達99.3%,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標。
“下一步,鐵山鎮將以朱子孝道館為載體,打造朱子孝道文化研學旅游鏈,深化‘啟賢家事解紛工作法’機制,通過文化認同凝聚治理共識,推動鄉村振興由‘塑形’向‘鑄魂’深化。”羅輝說。(閩北日報 周楠楠 王詩琪 祖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