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三明市尤溪縣半山村全景
初夏時節,走進三明市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古樹蒼翠,古建筑掩映其間,炊煙裊裊,屋舍儼然。尤溪河水在村邊緩緩流淌,村道兩旁,文明標語與農耕小景相映成趣,孩童嬉鬧聲、廣場舞曲聲交織成一曲鄉村振興的和諧樂章。
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如今因文明鄉風的浸潤,處處綻放著新時代的文明之花。
三明市尤溪縣半山村半山村“孝心”小景,老人在后面的亭子悠閑納涼
移風易俗立新規
“最近這10年來,村里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梅仙鎮半山村委員會會議室里,談起移風易俗,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志梁深有感觸。
最為明顯的是“酒”事少了。“10年前,‘酒’事很多的,婚喪嫁娶、周歲滿月、升學喬遷,就連40歲、50歲生日都大擺筵席,幾乎每過幾天就有一場酒席。”林志梁說,“如今村里除了紅白事、第一次喬遷外,就不會辦酒席了。”
林金志辦70歲生日宴不收禮;胡秀妹90歲生日宴,只請了兒孫們回來聚了一餐;白事時間也短了,時間由原來七天改為三天,禮金一律只收100元購買花圈用……紅白事少辦、簡辦,已成為半山村村民的自覺行動。
這得益于10年前,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半山村村規民約》。
三明市尤溪縣半山古民居。黃在錦 攝
10年前,半山村交通不便,外出得靠渡船;資源有限,山頭只占一半(這也是半山村得名的由來)。當時半山村是縣里出了名的薄弱村,周邊村子還給編了“嫁漢不嫁半山郎,娶妻不娶半山女”的順口溜。
2015年,恰逢村“兩委”換屆,村民們就商量著請當時從空軍某部退役的大校林上斗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林上斗爽快答應。上任伊始,林上斗就帶領村民整治環境衛生、修建半山大橋、遏制賭博歪風、弘揚孝道文化……并把這些統統寫進《半山村村規民約》,村干部要帶頭執行。
“去年年底,我們又對村規民約進行修訂,增加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鷺鳥保護、婚喪嫁娶以及積分制管理辦法等新內容,更加符合村莊發展實際,將更好地發揮村規民約凝心聚力、促進發展的作用。”林志梁介紹。
“提倡喜事新辦,不收高價彩禮,宴席不超過20桌……”翻開村規民約,里面詳細規定了彩禮、宴席的上限。
紅白事簡辦了,但另一個宴席卻“大”辦起來。這個宴席指的是每年重陽節村里都要舉辦一場盛大的重陽敬老宴,把村里32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全部請到村里的“憨實餐館”聚上一餐。這個活動從2014年開始,已經堅持舉辦了11年。
“我們倡議村內有孝心、有能力的人士出資舉辦,倡議一經發出,大家報名十分踴躍,除已經舉辦的11人外,排隊待辦的還有16人,我們的重陽敬老宴已經排到2040年以后了!”林志梁一臉自豪地介紹。
三明市尤溪縣半山村好人榜。吳振湖 攝
典型引領潤鄉風
半山村最流行的一句話是:良心就是最好的風水。
青年林祥金,畢業后一直在廈門從事銷售工作。他從小就失去了母親,2015年,父親又遭遇車禍離世,家里只剩下80多歲的爺爺。因為不放心爺爺一人在家,2017年,他就帶著時年87歲的爺爺去打工,悉心照料。3年后,因為爺爺眼睛失明、行動不便,沒法再帶著去廈門。林祥金就把爺爺安頓在敬老院,每月多次探望,他的孝心感動了當時在敬老院做護工的阿姨,護工阿姨認為“這人靠譜”,把她自己的女兒介紹給了林祥金。兩人一見鐘情,2023年國慶節領了結婚證,護工阿姨成了丈母娘。如今,林祥金回尤溪在隔壁鄉鎮的派出所任聯防隊員,方便照顧老人和家里,并準備今年在半山村修建新房。
林祥金的孝心、良心以及“好人有好報”的故事,一時在村里傳為佳話,同時登上“半山好人榜”。
半山村還有很多這樣鮮活的事例。
2022年7月,村民林昭輝在村里拾得一條項鏈,經核實價值2000余元,他通過當天的旅游團聯系到了失主,并及時歸還了這條項鏈,失主對他感激萬分并表示要答謝他,但他卻說:“這是小事情,來到我們半山村的每一位游客我們都真誠相待,每一位村民也都是如此,不必多謝!”
半山村三誠文化廣場的廊亭里,一塊愛心形狀的“半山好人榜”非常引人注目,“最美調解員”林金志、“熱心支持公益事業者”林瑞霖、“環境衛生標兵”李振愛、吳嬌英……
“2016年開始,我們每年分別評選10名‘半山好人’‘好婆媳’‘平安家庭’。”林志梁說,“2022年開始,每年評10戶‘星級文明戶’——致富星、道德星、誠信星、守法星、健康星、公益星、衛生星、科教星、文化星、生態星,按‘星’數排名,讓身邊榜樣成為村民學習的標桿,形成創‘星’、追‘星’、爭‘星’的濃厚氛圍,提高鄉村文明指數。”
如今,“三誠”文化——“誠實為人、誠信做事、誠心相待”在村里蔚然成風。半山村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文明村、省級誠信教育基地和省級金牌旅游村。文明鄉風吸引越來越多致富能人、鄉村手藝人、鄉村工匠回村創業,全村外出務工人員從2015年的860人減少到目前的50余人。2015年以來,全村累計接待游客8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超500萬元。
村民張阿婆笑著說:“如今,大家都爭著做好人,日子過得更有滋味!”
三明市尤溪縣半山村三誠文化廣場旁,兩位村民正義務除草。吳振湖 攝
文化滋養綻新顏
古村落是傳統農耕文明的“藏寶匣”。一座老房子、一條青石路、兩道斑駁的土圍墻,都是時間筆觸寫下的豐厚饋贈。
周青、洪緯夫婦是來自浙江杭州的文藝工作者,也是半山村的新村民。2020年,他們第一次來到半山村,立刻被閩中獨特的古建筑和濃厚的朱子文化氛圍深深吸引,當即就決定留下來,準備用自己的藝術特長為半山村的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他們在這里創辦新知青藝社,改造一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并將其作為大學生鄉村創業的“孵化基地”。
新知青藝社的年輕社員們立足當地文化,開展民樂、舞蹈等公益培訓,指導、提升“半山汶潭農民樂隊”“半山白鷺藝術團”的表演能力;指導村民拍攝短視頻,讓許多村民成為了網紅。
“年輕人的到來,大大增加了半山村的活力。”林志梁說,圍爐煮茶、篝火燒烤這類城里年輕人時興的休閑方式,在半山村也司空見慣起來。
2021年5月,新知青藝社策劃了尤溪縣半山村首屆“靈秀半山”水上舞臺文藝表演,一下子帶火了半山村。僅“五一”假期,就為村莊直接引流10多萬人次。
2023年春節,新知青藝社號召全國20多個省份大學生志愿者和本村村民策劃“遇見半山”首屆村民聯歡晚會,通過互聯網方式進行傳播,取得了圓滿成功。他們在古民居拍攝的舞蹈視頻《風箏誤》《游山戀》,登上新華社、“學習強國”、央視頻等主流新媒體平臺,瀏覽量高達2000多萬次。
三明市尤溪縣半山村農民樂隊正練習“村歌”。吳振湖 攝
傍晚時分,在一棟古民居改建的生活館里,電子琴、手風琴、中阮、二胡、笛子的演奏者各就各位,7人合唱隊一字排開,“山幽幽,水悠悠,白鷺飛翔白云飄;千年古樹誒千年綠,白鳥唱起迷人的歌謠……”他們在文化特派員黃世在的指導下,正排練半山村“村歌”《半月島》。
這支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半山汶潭農民樂隊”,由半山、汶潭、經通、梅仙、南洋等5個村愛好音樂的村民自發組建,曾經登上福建省農民豐收節的舞臺進行表演。“幾個村子黨組織通了、道路通了,人心也連通了。我們的樂隊越來越壯大,現在有近20人。”隊長林祥關說,“我們近期正抓緊排演,爭取讓‘村歌’和我們樂隊登上更高舞臺!”
夜幕降臨,村民廣場熱鬧非凡。以“家庭和睦”為主題的“半山夜話”吸引了男女老少圍坐一堂,話家常、談變化;“春節三天樂”“迎龍燈鬧元宵”等傳統節慶活動輪番上演,新知青藝社的年輕人則用墻繪、音樂為古村注入新活力……
村民陳名森豎起大拇指:“以前晚上黑燈瞎火,現在活動多得看不過來!”
如今,這座閩中小山村正以精神文明建設為筆,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尤溪縣融媒體中心 吳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