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社區居民在工會工作小平臺咨詢業務。
戶外勞動者休息點配備冰箱、飲水機、愛心藥箱等物品;“媽媽小屋”內吸奶器、紙尿褲等母嬰生活用品整齊擺放;活動區有健身器材、乒乓球運動設施……7月10日,走進永安市燕南街道五四社區工會工作小平臺,家的溫馨感撲面而來。
五四社區依托永安市總工會工作小平臺,大膽探索新興領域黨建工作,不斷拓展暖“新”驛站服務內涵,讓關心關愛覆蓋新經濟組織、新就業形態等各類群體。
搭建暖心服務新平臺
位于永安市燕江中路775號的工會工作小平臺,地處城區繁華商業地帶,周邊步行街、美食街環繞,個體商業網點700多家,不僅集聚了大量勞動群體,也是快遞員、外賣小哥等新就業群體的高頻活動區域。
“我們在燕南街道指導下,積極與共建單位永安市總工會溝通,利用市工人文化宮資源,通過打造工會工作小平臺,為廣大職工和新就業群體提供更貼心的服務。”五四社區黨委書記、主任林建婷說。
走進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的驛站,辦公、服務、宣傳、活動、拓展等五個主要功能區合理分布,有快遞小哥、環衛工人等戶外工作者休息場所,能提供勞動人事爭議調解、青少年公益活動等服務。
閑置資源化身工會工作小平臺,成為政策理論宣傳站、職工思想加油站、傳遞愛心接力站和能量補充中轉站,廣大職工隨時找得到、進得來、用得上,工會“娘家人”作用進一步凸顯。
與其他板塊上下班時間開放不同,戶外工作者休息區24小時免費開放,可以提供飲水、手機充電、免費Wi-Fi等服務,通過手機掃碼即可進入,成為新就業群體的溫馨港灣。
“這里環境更寬敞,提供的服務也更齊全。”趙先生是“餓了么”平臺騎手,一天工作10小時左右,每天接七八十單,等外賣的間隙,會來這里打水、充電。
空調在炎炎夏日帶來清涼,飲水機提供充足飲水,雨傘、雨衣以備不時之需,應急藥箱守護健康,維修工具解決突出小故障……適應新就業群體特點,注重小型、靈活、多樣,讓服務更有溫度。
小平臺化身暖“新”驛站,自去年7月平臺建成運營以來,已為新就業群體提供2300多人次服務。
“保持好的身體,賺更多的錢”“接的單大,去的都是電梯房”……休息區內的心愿墻上,滿是小哥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拓展平臺服務新內涵
一個驛站溫暖一個群體,如何以“小平臺”做實“大服務”?
“我們堅持一室多用,通過整合資源,不斷拓展平臺服務功能,努力為職工、群眾帶來更多實惠。”林建婷說。
6月26日下午,五四社區居民薛女士在志愿者指導下,學習雨具傘布縫制。這是永安市人社局“零工驛站”入駐平臺后,社區成立手工坊推出的新服務。
此前,永安市人社局利用零工市場服務資源,攜手永安市宇泰雨具公司,為轄區待業寶媽、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提供培訓,實現家門口就業。
薛女士在一家企業從事縫紉崗位,因公司效益下滑,看到社區有了手工坊,抱著試一試心理就來參加培訓了。
“雨具縫制可以帶到家里做,很靈活。我的期望值是每天有50元左右收入,能貼補家用就好。”薛女士邊縫邊說。
社區就近學,培訓全免費,越來越多社區居民加入其中。
依托“零工驛站”,五四社區繼續尋找手工制品加工企業,為有需求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渠道。同時,在手工坊設立政策咨詢角,提供崗位推薦、社保咨詢、 勞動權益維護等服務。
永安市市場監管局牽頭社區、外賣平臺、物業公司簽訂友好公約,永安市委社會工作部積極參與新就業群體服務……隨著更多部門積極入駐工會工作小平臺,暖“新”驛站釋放強勁力量,社區“黨建+服務”品牌持續打響。
探索基層黨建新路徑
工會工作小平臺的服務持續上新,也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
關心關愛活動同步推進。五四社區依托永安市總工會舉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微心愿”慰問活動,開展“兩節”溫暖慰問活動,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贈送人身保險。
今年6月,永安市市場監管局城區所支部牽頭,燕南街道、五四社區、物業公司、外賣平臺參與,通過簽訂友好公約,就各方共建和諧社區達成一致意見。
根據公約,騎手們通過參與小區志愿服務,免費為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等群體提供力所能及服務,累計參與社區公益活動3次以上的騎手,可以獲得各類激勵,更加便捷出入小區。
本著互惠互利原則,社區要為騎手們提供飲用水、休息區等必要服務,完善臨時避雨處等各類設施。
此外,外賣平臺、物業公司也要結合自身實際,優化外賣路線、門禁管理,增進騎手和居民的相互理解。
黨建引領,各方協同,有效激發了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壯大了社區基層治理力量。
如何推動驛站穩健運行至關重要。運營半年來,驛站通過向社會、企業出租會議室,提供設備租賃及配套服務、收取場地使用費等方式,收入近3萬元。
“我們要在做好驛站日常維護管理的同時,根據服務對象需求,不斷完善驛站配套設施和服務內容,進一步增強自身造血功能,讓驛站成為燕城一道亮麗風景線。”林建婷說。(三明日報永安記者站 魏興谷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