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一杯涼茶消解距離,一把涼扇傳遞文明理念。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鳳美社區開展的“倡導文明殯葬 推進移風易俗”宣傳活動,正悄然重構基層社會治理的敘事方式,以柔性姿態叩開群眾心門,為破解精神文明建設深水區難題提供了鮮活樣本。(7月8日 福州文明網)
柔性傳播,是文化轉型的方法論突破。殯葬習俗作為最具文化慣性的社會傳統,承載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精神基因。面對群眾將殯葬改革視為“文化禁忌”的心理癥結,傳統剛性宣傳猶如隔靴搔癢,難以真正撼動固有認知。而當宣傳話語從行政指令轉向生活敘事,當傳播載體從標語橫幅轉化為茶歇閑談,文化轉型才能突破“認知防御機制”。這種基于文化心理學的策略創新,在尊重傳統情感根基的同時植入現代文明基因,實現了移風易俗的認知破冰。
柔性互動,是構建價值重塑的儀式空間。小區茶話會通過“涼茶敘事”將殯葬議題轉化為鄰里日常,定制涼扇以物質載體承載精神理念,本質上是在建構新型文化傳播場域。當群眾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的聽眾,而是圍坐一起形成的能量圈層,共同話題構建的符號認知、具象物品觸發的文化想象,最終催化出移風易俗的集體共鳴。當政策解讀轉化為生活智慧,當單向宣教升級為意義協商,文明理念便完成了從外部輸入到內生認同的質變。
柔性浸潤,是培育文明新風的生長基質。從川渝地區的“院壩龍門陣”到江南水鄉的評彈新曲,各地實踐印證著柔性傳播的乘數效應。這種傳播范式將政策文本轉化為具身認知,借助方言藝術、數字媒介等多維載體,在傳統禁忌與現代文明間搭建過渡地帶。更重要的是,它通過持續的文化浸潤形成制度性記憶——當文明殯葬理念滲透進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當新型喪葬文化進入地方知識體系,移風易俗便從政策要求升華為文化自覺。這種潤物無聲的傳播策略,正在重構基層社會的意義網絡。
殯葬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是中華文明現代性建構的微觀映照。從鳳美社區的茶敘場景到更廣闊的社會場域,柔性傳播正在重塑集體記憶的生成機制。這種基于文化主體性的創新實踐,既守護著“民德歸厚”的精神內核,又注入了“人文關懷”的現代特質。當越來越多這樣的文化創新在基層扎根生長,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層命題,終將在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轉化中找到最優解。(福州文明網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