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7月1日,全國鐵路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興泉鐵路泉州段新增“德化—福州”“德化—廈門”客運班列2對。車型為“AD鈣”的CR200J3—C型“復興號”動車組登場,從德化、永春、安溪、南安四地乘坐此動車組可直達福州、廈門。至此,泉州四地與福廈串起“直達生活圈”,終結了山區居民的“換乘歷史”,更在區域發展層面引發連鎖反應。
交通基礎設施的迭代,本質上是對時空關系的重新定義。過去,泉州四地居民前往福州、廈門需在泉州站中轉,耗時耗力,空間阻隔導致出行成本高企,人員流動的頻率與規模受到了很大的制約。新增的CR200J3-C型“復興號”動車組將行程縮短,通過物理距離的壓縮,實現了時間價值的釋放。出行不再是一種“折騰”,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從“將就”轉向“講究”——周末去省城看展覽、談生意、會朋友,變得像出門去逛商場一樣平常。交通便利讓山區群眾更深度融入城市經濟圈。
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極大地促進了連接,而連接的最大價值在于資源的整合。德化的白瓷、永春的篾香、安溪的茶山、南安的石材,原本是散落的珍珠,因為交通壁壘難以形成協同效應,如今被鐵軌串成一條璀璨的項鏈,形成了差異化互補的文旅產品體系。例如,上午探訪德化陶瓷博物館,下午體驗永春篾香制作,晚間參與安溪茶文化沙龍,“一站式”文旅消費模式滿足了現代游客對多元文化體驗的需求,提升了區域文旅的整體吸引力。交通網絡的延伸,也使得山區文旅資源能夠直接對接福廈的客源市場,實現“流量”與“留量”的雙重轉化。
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對產業升級還有著顯著而深遠的推動作用。過去,山區縣市的產業面臨兩大困境:人才難留、市場難拓。新增動車組開行后,這兩大難題有了破解之道。交通成本降低,意味著山區企業能用更低的代價獲取人才、技術和市場,譬如安溪茶學院的師生能更方便地對接福州高校的科研資源,德化陶瓷匠人可當日往返廈門洽談訂單……時空距離的壓縮,也讓山區特色產品得以快速對接中心城市消費市場。昔日受限于物流成本的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現在可以更高效地觸達更廣闊的消費群體,產業就在這一來一往中,慢慢從“低小散”走向更有競爭力的新臺階。
交通網絡的優化,也意味著區域發展勢能的重新分配。軌道交通網絡不斷延伸,中心城市的技術輻射半徑也在持續擴大,創新能量不囿于核心區域,還沿著鋼鐵動脈向山區自然滲透,推動生產方式的迭代升級;沉淀的資本也突破地理藩籬,順著軌道脈絡探尋價值洼地,喚醒山區沉睡的產業潛能;成熟的管理經驗改良山區的運營體系,為當地發展注入現代治理智慧……與此同時,山區的生態瑰寶得以跨越地理阻隔,鮮活地呈現在城市生活之中;獨特的文化印記突破地域邊界,為都市文明增添多元色彩;富余的勞動力帶著本土技能走進城市,為發展中的產業補充鮮活力量……區域與區域的資源在優勢互補中形成發展合力,最終在動態平衡中培育出區域協同發展的良性生態。
縱觀全球,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地區,往往與交通網絡的密集程度高度吻合。有數據顯示,鐵路建設每投入1億元,可帶動相關產業產出約3億元。鐵路不僅運輸旅客,更運輸機會。一趟趟飛馳的“AD鈣”,運送的是學生求學的希望、商人拓展的雄心、游客探索的興致,也必然細水長流地改變一座城市與世界的關系。換乘終成歷史,發展的故事正開啟激動人心的新篇章。(泉州文明網 曾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