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石獅市老年大學舉行文化游園活動 石獅日報 供圖
在石獅,銀發族正煥發著不一樣的光彩,他們或是走進課堂學習新技能,或是奔赴賽場展示風采,或是相約跳舞享受生活……據石獅市老教委不完全統計,目前石獅市在校老年學員近2萬人,石獅市銀齡群體用文化養老重新定義“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晚年生活。
在興趣學習中——點亮多彩晚年
科技的進步不僅重塑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老年人的生活圖景。為了滿足石獅老年人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石獅市老年大學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課程設置。今年,老年大學開設AI課,吸引眾多老年朋友的關注。在AI課堂上,老人們通過學習人工智能的基礎知識和應用,了解前沿科技,感受科技帶來的魅力。
除了AI課,石獅市老年大學還開設電子鋼琴、圍棋、攝影等特色課程。這些課程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今年報名學習電子鋼琴的劉奶奶說:“我一直對音樂很感興趣,以前沒有機會學,如今在老年大學終于實現了自己的音樂夢想?!?/p>
喜歡攝影的老李,自從參加攝影興趣學習后,只要一有空閑就會背著相機出門拍攝,將眼前的美好事物用鏡頭定格。閑聊間,他笑著打開相機,展示他在錦江外線拍攝的動車從跨海大橋上駛過的美好畫面。這是他在攝影課上學的抓拍技巧,也是他晚年的興趣之一。
家門口的老年課堂更是讓人暖到心坎里。住在靈秀鎮港塘村的陳阿姨再也不用坐公交車去老年大學上柔力球課了。自從村里組建柔力球隊后,每天傍晚,她都可以和村里的同齡人一起打柔力球。她笑著說:“以前總擔心老了會成為家里的閑人,現在和鄰居們一起學、一起樂,生活非常充實?!?/p>
多樣化文體生活——煥發銀齡新活力
石獅始終以提升老年群體幸福感為導向,持續豐富基層老年文體生活,打造多元化活動矩陣,讓銀發族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充實的精神滋養,在多樣化文體生活中煥發新活力。
靈秀鎮港塘村氣排球場上,老年隊員們墊球、扣殺一氣呵成,這支多次征戰省市級賽事的隊伍,在翻新后的場地上揮汗、運動。“既練了身體,又交了球友,越打越有勁!”隊員陳大爺的笑聲充滿活力。在厝仔村門球場內,球槌敲擊的脆響伴著喝彩聲,老人們在球場上博弈,每一次精準擊球都點燃觀眾的熱情;祥芝鎮的健身氣功愛好者們,在悠揚樂聲中舒展身體,剛從泉州市級賽事捧回銀獎的他們,用優美的身姿詮釋“老有所樂”。
文化浸潤的時光同樣動人。蚶江鎮燈謎班的銀發學員經常開展猜燈謎活動,在古謎雅韻里展開智慧交鋒;湖濱街道的吳大姐每周跟著南音社傳唱千年雅樂,“用鄉音唱日子,比唱戲還精彩”;在石獅市老年大學的聲樂教室里,鄭阿姨已經熟練掌握演唱技巧,還和同學們用短視頻記錄學習時光;合唱班的李阿姨更把歌聲帶到慈愛老人院,“看著老人們跟著拍手,才懂啥叫‘老有所為’?!?/p>
晨曦中的石獅市人民廣場上,柔力球劃出優美弧線,正在打太極的老年朋友,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盡顯精氣神。無論是傳統雅樂還是現代技藝,無論是賽場拼搏還是舞臺綻放,石獅銀齡群體在多樣文體生活里,把晚年過成了自己喜歡的模樣。
多維保障托舉——筑牢文化養老基石
銀齡群體的幸福笑顏,離不開堅實的保障體系。石獅從硬件設施到機制創新,全方位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鋪路搭橋,讓文化養老既有溫度又有力度。
硬件設施上,“家門口”的老年人文體活動場所遍布基層。近年來,石獅市各級各部門持續投入完善基層老年文體設施,目前石獅市建成各類老年文體活動場所超100個。靈秀鎮港塘村氣排球場、厝仔村門球場、祥芝鎮健身氣功習練點等標準化場地,已成為基層標配;氣排球館、門球場、南音社、燈謎社等文體場所按需分布,讓老人們走出家門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天地”。
機制創新上,市、鎮、村三級聯動織密服務網。市級層面上,石獅市老教委和石獅市老年大學牽頭抓總,統籌規劃。一方面,推動課程設置“傳統+科技”融合,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學習需求;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黨建+”鄰里中心嵌入、深化“老年協會+社區(村居)”協作、創新“老年院+長者食堂”聯動等多元化服務模式,推動92所老年學校扎根基層。鎮級層面上,如寶蓋鎮、寶源社區創新實踐“鎮居聯辦”模式,由鎮里統籌資源,社區(村居)提供場地,定期開設文化、藝術、健康、體育等多樣化課程及活動,有效破解基層辦學資源分散、力量薄弱的難題。村級層面上,依托石獅市老教委講師團巡回指導和基層老年協會組織力量,建立常態化活動機制,確保學習娛樂“不打烊”。
與此同時,石獅市還鼓勵各村(社區)利用文體活動中心、老年協會等空間,組織開展讀書會、文體活動等靈活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今年上半年,石獅市老體協牽頭舉辦地擲球、乒乓球、健身功氣球等多個常態化基層老年文體賽事與交流活動,為基層老年文體愛好者搭建展示活力的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石獅市委、市政府將老年文體事業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在組織體系、場地建設、活動經費等方面持續加碼。石獅市老教委定期組織講師團每月走進基層老年學校開展教學,鎮(街道)配套組織人員參加,村(社區)安排專人負責場地管理,讓文化養老成為銀發族晚年生活的堅實依托。(中共石獅市委宣傳部 李芳怡 石獅日報記者 劉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