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過去,我們辦紅白喜事,都是一大筆開銷。現在按照村里的紅白理事會章程來辦,大伙兒辦大事不攀比,減輕了自身的生活負擔。”延平區坑布村村民康華文指著村委會墻上的紅白理事會章程告訴記者。在南平市,這樣的新風尚正悄然改變著千家萬戶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南平市委文明辦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主線,通過深挖朱子文化、黃峭文化等千年文脈,創新推出“文明積分”制度,構建起“文化引領、機制創新、陣地深耕、多元共治”四位一體的文明鄉風體系。
文化引領:激活傳統文脈,賦能文明鄉風
在“朱子國學課”上,孩子們通過學習朱子的經典著作,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鄉村春晚”中,村民們自編自導自演節目,展現了鄉村文化的活力;
在“朱子婚禮”上,新人們通過傳統婚禮儀式,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
近年來,南平市委文明辦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創新形式推動文明鄉風工作。通過結合朱子文化、黃峭文化等本土文化元素,創作了殯葬文明鄉風動漫公益廣告,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群眾傳播文明新風。
盛夏時節,走進建陽區將口鎮松柏村,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這里青山綠水環繞,村容村貌整潔有序,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生動有趣的朱子文化墻更是散發著獨特的文化芳香,朱子文化在這里深深扎根并蓬勃發展,成為推動文明鄉風建設的強大動力。
松柏村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將“朱子之路”精心打造成為中國最美的朱子文化鄉村。從浩瀚文史資料中梳理有關朱子與松柏村的點滴史料,繪制于村部文化長廊。這些文化展示不僅讓朱子文化“活”起來,也成為村民們自我教育、提升文明素養的生動教材。村民們在日常休閑漫步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著朱子文化的熏陶,從而自覺規范言行舉止,促進鄰里和睦、家庭和諧。
武夷山朱子婚禮 邱汝泉 攝
文化力量潤物無聲,傳統智慧賦能新風。武夷山市五夫鎮興賢村以朱子文化為引領,通過國學課堂傳頌“重德輕財”的治家之道,創新推出“朱子婚禮”儀式,新人身著漢服行傳統禮儀,在文化傳承中倡導婚事簡辦、抵制高價彩禮;延平區爐下鎮斜溪社區村巧妙轉化李侗文化精髓,將“崇儉尚德”的理學思想融入墻體彩繪和龍舟競渡等民俗活動,讓文明新風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機制創新:積分激勵促動,煥發內生動力
“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自己住得舒服,還能得到積分。積分能在愛心超市兌換到生活物品,既有‘面子’,又得實惠!”衛閩村村民陳大爺開心地說。邵武市衛閩鎮積極探索建立完善“積分制”工作法,將“積分”轉化成群眾參與文明鄉風動力源泉,轉化成“弘揚新風正氣、培育文明鄉風”新舉措。
在制定“積分制”的內容時,將村規民約細化為可操作可量化的文明新風指標,大大激發了村民精神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自覺摒棄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自實行“積分制”工作以來,有效激發了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村里事”變成“家家事”,兌積分“兌”出文明新風和鄉村新貌。
延平區斜溪村“愛心超市” 東南網記者 鄭正華 攝
這是南平市創新推出“文明積分”制度的一個縮影,該制度將文明鄉風、環境整治、公益活動等納入積分項目,建立了群眾文明檔案,并設置了“愛心超市”,群眾可以通過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全市共有1465個村設立“文明積分”,這一舉措有效引導了村民自覺踐行文明鄉風,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如今,文明新風正在閩北大地處處開花。政和縣鐵山鎮東澗村村民陳子滿平時就喜歡種這些花花木木,他家院子里種有金桔子、刀脂木,還有茶樹等十幾種。愛種花花木木的老陳用評上星級文明戶得到的10個積分,換來了苗木,不過,這次他不打算種在家里。“我就用我的積分換幾棵樹來,種在農耕廣場這里,把農耕廣場搞得更漂亮,我也覺得這是學雷鋒做好事。”老陳說道。
陣地深耕:實踐中心聯動,筑牢文明根基
“智能機器狗和舞獅隊的同臺表演太有創意了、太給力了!”5月27日下午,南平市“粽香傳情·樂韻承新——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端午”活動深受當地市民群眾喜歡,市民陳女士展示著剛做好的艾草香囊興奮地說,“今天的活動辦的特別好,既能體驗傳統民俗,又能感受現代科技。更讓我們自豪的是,武夷山剛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這是對我們城市文明建設最好的肯定!”
南平市“粽香傳情·樂韻承新——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端午”活動現場 東南網記者 鄭正華 攝
近年來,南平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陣地,積極打造“家門口的實踐點”,依托“吃茶話事”點、廊橋、文化廣場等場所,組織志愿者、村干部開展殯葬文明鄉風政策宣講,推動文明新風深入人心。各地創新舉措,通過修訂村規民約、設立紅黑榜、成立紅白理事會等方式,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尚。
在推進文明鄉風的實踐中,南平各地深耕地域文化沃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新風培育模式:澄源鄉結合特色資源優勢,依托“小紅軍”宣講團,用方言土語宣講文明鄉風政策,讓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光澤縣杭川鎮打造“互聯網+文明實踐”模式,線上線下同步推進文明新風宣傳,擴大了覆蓋面和影響力;松溪縣源尾村創新“相約二八”機制,每月28日組織黨員群眾共議文明鄉風,推動殯葬改革落地見效。
南平市的文明鄉風工作不僅注重陣地建設,更強調活動創新。如浦城縣富嶺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如“我們的節日——‘品味端午,傳承文明’”“我們的節日·中秋——花燈邀明月,詩詞伴中秋”“巧手剪紙慶華誕,紅色傳承獻祖國”國慶節剪紙等活動,切實推進文明實踐、文明鄉風、文化惠民等元素深度融合。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潛移默化中引導群眾樹立文明新風尚。
多元共治:協同聯動破題,構建長效機制
為構建文明鄉風工作的長效機制,南平市委文明辦以系統思維統籌推進多部門協同治理,探索建立城鄉文明結對、共建幫扶機制、融合發展共促機制,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立體化工作格局。松溪縣率先出臺《文明治喪告知書》,明確宴請桌數不超過20桌、禮金上限不超過600元的剛性約束;邵武市龍斗村引入春暖社工團隊,通過“美麗庭院”創建項目激發村民內生動力,打造了可復制的基層治理樣本。
順昌縣元坑鎮謨武村組織召開四榜評議會 鄭詩晗 攝
在深化文明鄉風治理實踐中,南平市充分發揮典型示范的引領作用,以點帶面推動文明新風落地生根。順昌縣元坑鎮謨武村創新運用“四榜”機制,將孝老愛親作為村規民約的核心內容,通過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好兒子”等身邊榜樣,讓群眾學有標桿、做有示范。這些可親可學的“好榜樣”典型,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村民心田,帶動全村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建甌市龍村鄉則堅持黨建引領,黨員干部率先簽訂《文明鄉風承諾書》,以“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小辦、陋習禁辦”的鄭重承諾,為群眾樹起文明鄉風的鮮明旗幟。
“站在新起點上,南平市將通過持續挖掘文化富礦、完善激勵機制、強化陣地建設,繼續以更高標準推進移風易俗常態化、長效化,讓文明鄉風成為鄉村振興最亮麗的風景線。”南平市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東南網 康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