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創編移風易俗原創節目深入基層巡演。晉江市委文明辦 供圖
文明風7月25日訊 在晉江,一場關于喪葬習俗的變革正悄然重塑鄉村肌理。曾經“大操大辦耗財力、攀比跟風添負擔”的喪葬舊習,如今被“節簡辦喪、厚養薄葬”的新風尚取代。這場變革不僅讓淳樸民風回歸,更通過大幅縮減辦喪開支,將“省”出的資金轉化為滋養民生的“活水”,在養老、醫療、兒童關愛等領域寫下溫暖注腳,繪就出一幅“習俗減負—資金反哺—民生提質”的和諧畫卷。
從“厚葬薄養”到“簡喪厚養”:一場觀念的深刻變革
“以前辦場喪事,光是宴席、儀式就得花十幾二十萬,有的家庭甚至舉債操辦,辦完了老人沒享過福,子女卻背上包袱。”晉江陳埭鎮一位村干部回憶道。傳統喪葬中的攀比擺闊、大操大辦,曾是不少家庭的沉重負擔,也讓“厚葬薄養”的陋習一度蔓延。
為扭轉這一局面,晉江從制度層面破題。全市各鎮村普遍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婚喪喜慶事宜操辦規范》,明確喪事操辦標準。同時,通過“村村響”廣播、宣傳欄、文藝匯演等形式,將“喪事簡辦重厚養”理念融入日常宣傳,讓“厚養薄葬”成為共識。
節約資金反哺民生:從“面子消費”到“里子工程”
在晉江,節儉辦喪節約的資金,正通過多元化渠道轉化為“民生暖流”。不少村民自愿捐出的辦喪結余資金,用于養老服務、困難幫扶等民生實事,與社會力量的公益行動形成呼應。
正如安踏集團及和敏基金會多年來的堅持——自2008年起,每月為陳埭鎮岸兜村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慰問金,標準從最初的每人每月200元逐步提高至500元,截至目前已累計發放2095萬元,覆蓋超41000人次。
陳埭鎮岸兜村便是典型。村里通過節簡辦喪累計節約資金超800萬元,其中300萬元注入村級養老基金,與和敏基金會的慰問金形成互補,不僅為老人每月增加生活補貼,還建成2所日間照料中心,配備健康監測設備和文娛設施,“長者有照料”從愿景變為現實。
新風尚凝聚治理合力:移風易俗激活鄉村新動能
在晉江,紅白理事會全程參與喪事監督,村民議事會定期評議新風踐行情況,形成“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治理模式。
“現在誰家辦喪事超標準,理事會第一時間上門勸導;反之,踐行新風尚的家庭還會被評為‘文明戶’,在村里張榜表揚。”磁灶鎮大埔村黨支部書記介紹,這種正向激勵和約束并重的機制,讓節簡辦喪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如今的晉江鄉村,宴席少了攀比,禮金沒了負擔,節省的資金化作養老錢、醫療費、教育款,融入“幼兒有優育、長者有照料、醫療有保障、社區有關愛”的民生圖景,移風易俗省下的每一分錢,都在成為滋養民生的“源頭活水”。
這場始于喪葬習俗的變革,正讓晉江的鄉風更淳樸、民生更溫暖。從“面子”到“里子”的轉變,不僅是資金的合理配置,更是文明理念的深度扎根——在這里,每一分節約的資金,都在書寫著“厚養薄葬、守望相助”的新時代鄉村故事。(晉江市委文明辦 張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