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當暑期的蟬鳴漸起,一群特殊的“老師”——身著志愿者馬甲的大學生們走進政府統籌的暑托課堂。他們帶著青澀卻熱忱的笑容,用知識與活力填補未成年人假期照護的空白。這場青春與童年的相遇,不僅是一次資源的精準對接,更是文明傳承中“傳幫帶”的生動實踐。
大學生加入暑托服務,首先為未成年人成長注入了鮮活養分。與傳統托管模式相比,這群年輕的“大朋友”自帶獨特優勢。他們熟悉當下青少年的興趣點,能把課本里的知識轉化為動漫手繪、科學實驗等趣味課堂;他們了解網絡時代的溝通方式,既能用平等視角傾聽孩子的心聲,又能以同齡人的身份引導正確的上網習慣。這種“成長陪伴式”的服務,讓政府舉辦的暑托機構從單純的“看護所”升級為“成長加油站”。
對大學生而言,暑托服務是一堂深刻的社會實踐課。在備課中打磨教學能力,在與孩子相處中學會責任擔當,在應對突發情況時提升解決問題的本領,這些在課本里難以習得的經驗,成為青春成長的珍貴注腳。更重要的是,當他們親眼看到政府為解決“看護難”問題所做的努力,親身參與到公共服務的末梢環節,對“民生無小事”的理解便從概念變為具象。這種沉浸式體驗,正在悄然培育新一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讓“服務他人”成為青春成長的必修課。
從社會治理視角看,大學生暑托服務是政府、高校、社會三方協同的文明樣本。政府搭建平臺整合資源,高校輸送專業人才,大學生貢獻青春力量,三者形成的合力,既破解了暑期“看護焦慮”的民生痛點,又為大學生提供了實踐舞臺。這種模式的價值,不僅在于解決短期需求,更在于探索出一條“公共服務 + 青年參與”的可持續路徑。當越來越多大學生在服務中體會到公共服務的意義,當更多孩子在陪伴中感受社會關懷,文明的種子便在雙向奔赴中悄然生長。
暑托班里的一堂課、一次互動,或許只是短暫的相遇,卻可能在孩子心中種下“知識有用、奉獻可敬”的種子,在大學生心中埋下“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信念。這種由青春力量托舉的成長,由公共服務滋養的文明,正是一座城市最動人的暑期風景。期待這份雙向奔赴的溫暖,能成為常態機制里的固定風景,讓青春力量持續為成長護航,讓文明的接力在代代相傳中愈發強勁。(長泰區委宣傳部(文明辦)王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