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思政課表演(受訪者供圖)
東南網7月26日訊(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杜正藍 通訊員 歐東茵)
暑假,樹蔭斑駁,海風習習。
“如果我谷文昌治不好這風沙,就讓這風沙把我給埋了!”在福建省東山第一中學禮堂內,師生們全神貫注地欣賞著一堂特殊的“大思政課”。這是由閩南師范大學薌濤劇社與東山一中谷風話劇社共同創作的情景思政課《豐碑在人間——谷公》。
“原來當年的畢業證書是這樣的,上面還蓋了谷校長的印章呢!”臺下,東山一中高一年級學生謝孫杰看到妙處,不禁與身旁同學低語交流。老校長谷文昌的故事在舞臺上情景重現,主人公的精神和品格令青年們十分動容。
植樹亦育人
谷文昌與東山一中的故事,要從20世紀50年代說起。
東山第一中學創辦于1941年,原名東山縣立初級中學。初到東山的谷文昌,了解到全縣唯一的中學竟“蝸居”在破舊的廟宇中,以關帝廟、城隍廟、寶智寺為校舍,教學條件極為簡陋,師資也相對落后,且當時學校只有初中部,學生初中畢業以后,要升學必須出島去外地求學。
1952年是東山解放的第三年,一心為民的谷文昌對教育事業事必躬親。
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谷文昌年譜》一書中寫道,谷文昌擔任縣長后,兼任東山初級中學校長。其間,谷文昌強調,東山以后必定要大發展,而這樣的未來,沒有文化絕對不行。要有文化,就得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他努力讓這所初中學校向完全中學發展,撥出專款添置教學設備,協調剛開辦的東山華僑電廠為學校通電,接通電話專線,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并組建學校黨支部,選配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朱旭輝擔任常務副校長,從漳州等地調入較高水平的教師,解決師資缺乏問題。
1956年,東山初級中學改稱“福建省東山中學”。招收本屆初中畢業生54名,開辦高中,這就是東山中學“高首屆”,迎來首批土生土長的高中生。
任職4年,谷文昌推動學校擴建為“東山第一中學”。
“當時聽谷校長說我們要有新校區了,同學們都特別期待。學校發動全校師生利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義務勞動、搬磚挑土。”孫用川今年已85歲高齡,70年前,他的中學時代在這里度過,學校從關帝廟搬到演武大廣場,學生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看到谷校長到學校作報告的身影,青蔥歲月歷歷在目。
1958年,新校初建成,12間教室以及教師辦公樓、宿舍、禮堂、圖書館、鐘樓、食堂等投入使用,并圓滿舉辦了東山一中首屆運動會。
“高年級同學參加田徑賽跑、玩單雙杠,太歡快了。我們班上好幾個同學還是學校籃球隊的主力,而我個子小,更喜歡待在圖書館。”回憶那段青澀的日子,孫用川笑得合不攏嘴。
“草舍學堂”變成“書香學府”。1961年,東山一中遷到縣政府所在地西埔,改稱東山二中。當年的“高首屆”的不少學生,升入大學,進入各行各業發光發熱。
治沙亦治愚
“阿公,看,這就是我們東山一中的新校園!”禮堂里,舞臺劇《豐碑永恒》拉開序幕,燈光亮起,熒幕里是嶄新的東山一中,祖孫倆站在高大茂盛的木麻黃樹下對話。
“看到母校的發展,我是真的高興啊!”
“母校?阿公讀過東山一中嗎?”
“當然讀過,我是這里‘高首屆’的學生。”劇中人物何海婷與阿公來到谷文昌文化園,仰望谷文昌雕像,撫摸著木麻黃枝干。燈光漸暗,朗誦者上臺,講述谷文昌不僅植樹造林,還有一段建設校園、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故事。
種樹不忘育人的谷文昌,為東山教育事業作出諸多貢獻。多年來,學校將谷文昌先進典型的弘揚、傳承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深度融合。
為緬懷老校長,2021年11月,東山一中成立“谷風”話劇社。話劇社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臺劇《豐碑永恒》《木麻黃學校》等劇目,成為新生入學和畢業典禮時的保留節目。
“通過話劇、朗誦等藝術形式,將谷文昌同志一心為民、艱苦奮斗的崇高品質生動再現于師生面前。”東山第一中學谷風話劇社負責人陳春苗介紹,舞臺劇《豐碑永恒》共有10幕,含表演、朗誦、合唱與隔空對話,穿插影像資料與畫外音,演繹種樹不忘育人的谷文昌,帶領大家建設東山一中,推動東山教育事業的發展。
劇中,代代學子深情演繹;劇外,植樹育人精神薪火傳承。
今年是谷文昌誕辰110周年。谷風話劇社與閩南師范大學薌濤劇社合作共建,共同創作情景思政課《豐碑在人間——谷公》。該情景劇由潮劇、話劇、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組成,全景式講述了“四有書記”谷文昌在東山植樹造林、修堤筑壩、改敵偽家屬為兵災家屬、改變東山落后面貌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谷文昌一心為民、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本次情景劇是我們創新開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有益嘗試。以谷文昌精神作為思政課教學的切入點,運用豐富多彩的舞臺呈現方式將理想信念教育、廉潔文化教育等內容融入其中,以同演一幕劇、同上一堂課的方式讓思想政治教育‘沉浸式’深入人心。”負責編排劇目的閩南師范大學校團委薌濤劇社負責人吳浩宇說,接下來還將共同創作與谷文昌教育理念相關的劇目,傳承谷文昌植樹育人的精神,延續谷公“治沙亦治愚”的壯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