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福建日報》2025年7月29日08版
核心提示
實踐育人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也是青年學子了解社會的廣闊課堂。今年暑期,閩江學院“薪火·暖風支教”服務隊懷揣7年未改的初心,再次穿越120公里山路來到羅源縣中房鎮,為那里的留守兒童帶去傳統文化課程。
坐落于羅源縣北部的中房鎮,依偎在鷲峰山脈東南麓的懷抱中,與古田縣、寧德市蕉城區交界。群山的阻隔曾讓這里的交通長期受限,經濟發展緩慢。為了生計,鎮上的青壯年大多遠赴他鄉務工,留下的孩子們便成了格外需要社會呵護的群體。
自2019年起,閩江學院人文學院組建起這支以漢語言文學、歷史學等專業學子為骨干的支教隊伍。7年間,他們累計開設800余課時的傳統文化課程,讓700余名鄉村孩子真切觸摸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溫度與力量。
這支青春隊伍用腳步丈量大地,用愛心澆灌希望,在山野間書寫下新時代青年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鮮活答卷。
山間之約
如期而至的溫暖
7月3日上午9時,閩江學院人文學院“薪火·暖風支教”服務隊的20名隊員,如期抵達羅源縣中房鎮中心小學,開始今年為期兩周的支教活動。
2022年7月,支教隊員教授學生編中國結。(受訪者供圖)
支教隊員剛下車,10多名背著書包的孩子就圍了上來,小臉蛋上滿是喜悅。
“小宇哥哥,你真的又來啦?”扎著羊角辮的小學生雨琦(化名)攥住锜宇宸的衣角,十分開心。作為閩江學院人文學院歷史學師范專業的大三學生,锜宇宸已經是第三年來這里支教了。看到小女孩,他蹲下身捏了捏女孩軟乎乎的臉蛋,笑著說:“去年我說再見,就是今年暑期見。”
在中房鎮,每日清晨的薄霧還沒散盡,路上總能看見三三兩兩的孩子背著書包往學校走——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山外的城市打工,一年到頭難得回來一次,日常里他們端著飯碗喊“爺爺奶奶”,比叫“爸爸媽媽”更熟稔。
“教育資源的匱乏本就讓他們的成長空間受限,更大的難題藏在孩子們心靈深處。”羅源縣中房鎮鎮長黃乾文說,這些長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比同齡人更內向。課堂上老師提問,他們明明知道答案,卻攥著衣角不敢舉手;遇到委屈,他們寧愿躲在大樹后偷偷哭,也不愿跟爺爺奶奶說。
“這種沉默內向抑制了孩子們的求知欲,就算有了學習的機會,他們也很難徹底舒展天性去汲取養分。”黃乾文嘆息道。
對于锜宇宸來說,3年的支教經歷有許多難忘的故事。2023年夏天,他在祠堂斑駁的墻影里遇見了那個總低著頭的姑娘小文(化名)。
母親的聾啞,讓小文一直以來被鎮上的其他孩子指指點點,久而久之,女孩變得內向孤僻,連課間同學跳皮筋時,她都只敢貼著墻根站。在一次的國風舞蹈課上,支教隊員們發現她踮腳時膝蓋繃得筆直,轉扇的動作比教科書還標準,眼神緊追著老師的手勢,像夜里追著唯一的光源。
“你愿意當小老師嗎?”在當隊員們把折扇塞進她手里時,小文緊張得把手指節捏得發白。
“你表現得太好啦!”簡單的鼓勵讓小文擁有了自信,她甚至還主動找到老師,想通過觀看舞蹈教學視頻來鞏固動作,支教隊員們為她這點滴的進步而欣喜不已。
課后,支教隊員們還走進小文家中,向她的監護人講解了義務教育階段“四免一補一改善”的教育資助政策,為小文送上了學習用品和學習舞蹈的折扇。
2023年7月12日,支教隊員輔助同學繪制臉譜。
“明年暑假你們一定還要來。”小文總是這樣“交代”著每位支教隊員。“一定會的!”隊員們也如是答應。
今年,再次見到支教隊員的小文已不再是那個怯懦的女孩,她開朗外向,樂于助人,積極參加支教的每一節課程,幫忙照顧低年級的弟弟妹妹們,但不變的是她對舞蹈的熱愛。“去年的舞我還會跳,回到學校我還教了好多人。”小文燦爛地笑著,讓支教隊員們的內心欣慰又滾燙。
“以往,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像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每一步都格外吃力。而支教隊的到來,不僅帶來了知識,更像一雙溫暖的手,幫孩子們撥開眼前的迷霧,讓他們敢去想、敢去問、敢去追夢。”黃乾文說,支教隊正是用這樣的耐心與智慧,一點點融化那層沉默的薄冰。
雙向奔赴
光與光的接力
清晨,大山深處飄蕩著瑯瑯書聲,那是支教隊伍播撒的希望在生長。閩江學院202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黃鑫源,就從讀書聲里走來,從一個曾在山坳里仰望星光的姑娘成長為照亮他人的光源。
7月4日,支教隊員正在授課。
黃鑫源曾在中房小學就讀,四年級后,她離開鎮里去城關讀書。高一那年,她回到鎮上看望外婆,恰巧撞見閩江學院支教隊正在鎮上開展活動,有人教畫畫,有人帶唱歌,熱鬧非常。看著同村弟弟妹妹們的暑假被渲染得五彩繽紛,她心里又酸又暖。
“中房鎮的孩子太需要陪伴了。”黃鑫源這樣感慨,“從那時起我就想,要是也能成為照亮別人的一束光就好了。”考上大學后,她在大一時就毫不猶豫加入支教隊伍。如今,她帶著自己的大學相冊回到中房小學,在課堂上播放閩江學院的視頻。孩子們一下被吸引住了,一個個都直愣愣地站在屏幕前,有的踮著腳尖,有的伸長脖子,眼里閃爍著對遠方的憧憬。
很快,這份憧憬便有了更具體的模樣。在一堂課上,一個小女孩站在黑板前大聲說出自己的夢想:“我長大了也要像黃老師一樣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然后回來幫助更多的人。”
聽著稚嫩的童聲,那一刻,黃鑫源的眼眶濕潤了。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正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畢業后回鄉任教的人生目標也因之愈發清晰。
黃鑫源的故事,正是支教隊與孩子們雙向奔赴的一個縮影。
支教隊員黃鑫源與學生合影(受訪者供圖)
雙向奔赴的牽掛,總是凝結在一句句鄭重的承諾里。離開時,支教隊員總會笑著說:“明年這個時候,我們還會沿著這條路回來,再帶你們用甲骨文黏土捏出山的形狀。”孩子們則攥著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把“一定要來”的期盼用力地藏進揮手的弧度里。
這種雙向奔赴,還滋養催生了獨特的“傳承效應”。
“算起來,我帶著暖風支教隊在中房鎮扎根已經7個年頭了,對這份‘傳承效應’有著格外深切的體會。”閩江學院“薪火·暖風支教”服務隊帶隊老師楊仙艷回憶道,2019年剛踏訪這片土地時,杜家兩個女孩每天像系著紅綢帶的小陀螺,上完課就往家跑。傍晚路過他們家菜園子,總能看見兩姐妹對著竹竿比畫五禽戲,嘰嘰喳喳講《論語》里的故事。
那些日子里,杜家最小的弟弟小武(化名)總躲在門框后偷看。姐姐們比畫招式時,他的小胳膊會跟著悄悄使勁;聽到故事里的有趣處,嘴角不禁會抿成月牙兒。那些片段,在他心里如同往平靜的水面投了顆小石子,圈圈漣漪里全是對課堂的向往。
“2020年因為疫情,支教隊把課堂搬到了線上。屏幕亮起的那天,我在鏡頭里一眼就認出了小武。”楊仙艷介紹,那時這孩子怯生生地縮在角落,直到老師用動畫講“床前明月光”、把李白的鄉愁畫成會漂的小船,他的眼睛才亮起來。后來,線上課堂評論區跳出一行歪扭的字:“月亮為什么跟著人走?”隊員們趕緊回復:“因為月亮想陪小武回家呀。”從那天起,沉默的小家伙像打開了話匣子,作業本里滿是問不完的問題,連天上的云飄向哪都要追著問。
2021年夏天,支教隊重返中房鎮。車子剛到村口老槐樹下,隊員們就見到小武小小的身影,他正抱著本子蹲在石階上,滿心歡喜地迎接哥哥姐姐們的到來。
“哥哥姐姐講的故事比山里的泉水還甜,教的知識像星星一樣多,跟他們在一起每天都像含著糖。”小武天真地說。
“看著他亮晶晶的眼睛,我忽然明白,這7年的奔波有多值。我們播下的種子,正在慢慢發芽。”說到這,楊仙艷十分開心。
扎根生長
教育幫扶的長久答卷
7年來,“薪火·暖風支教”服務隊的足跡早已踏遍中房鎮的每一條小路。盤山公路的護欄換了新的,但不變的是,每年7月總會有背著帆布包的年輕人沿著山路進山,把知識和陪伴送到孩子們的身邊。
這份跨越7載的堅守,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源于育人初心的深深扎根。
2024年7月10日,支教隊員為當地學生帶來京劇課程。
回憶起2019年首次支教的場景,楊仙艷仍印象深刻。彼時,7月的羅源縣中房鎮酷熱難耐。宿舍沒有空調,老舊的紗窗擋不住山間蚊蟲,隊員們常常一邊撓著癢,一邊借著臺燈昏黃的光線備課。
“沒人說過要走,有隊員夜里癢得睡不著,就坐在桌邊改教案,筆尖劃過紙頁的沙沙聲,竟成了宿舍里最悅耳的夜曲。”楊仙艷說道。
7年來,閩江學院人文學院始終將中房鎮視作大地課堂,讓人文學子在備課授課、走訪調研中,把課本里的理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育行動。7年來,“傳幫帶”的接力機制讓經驗不斷沉淀,一批批隊員在這里完成從“新手”到“引路人”的蛻變,中房鎮也已成為青年學子淬煉擔當的實踐沃土。
實踐中,支教隊開設國學文史類課程,將《論語》《詩經》等經典誦讀與情景劇表演相結合,讓學生們在角色扮演與劇情演繹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古代先賢的智慧,進而厚植自身的文化底蘊。
“我們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誦讀的枯燥感,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汲取經典的養分。”閩江學院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孫維鵬介紹,中華才藝展示課是支教隊的另一大特色,開設了非遺剪紙、油紙傘制作、竹草編織、甲骨文黏土畫等中華才藝體驗項目。學生們通過動手實踐,近距離觸摸傳統手工藝,在創作過程中領略非遺魅力,同時也提升了對美的認知力與感知力。
2023年7月17日,學生正在展示活動中制作的油紙傘作品。
“這7年的堅守能穩穩走下來,離不開學校和地方這份相向而行的默契。”孫維鵬說,學院一直把中房鎮當作實踐育人的重要陣地,當地政府也從政策支持到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提供了周到的服務,為學子搭好施展平臺。
為了讓隊員們能安心地投入支教,中房鎮政府不僅為宿舍加裝風扇、改造熱水系統,還主動協調村委會提供實踐場地,將支教活動納入鄉村文化振興計劃,給予了全方位的鼎力支持。
閩江學院人文學院黨委書記王文說:“正是這種‘高校出智賦能、地方用心搭臺’的模式,讓教育幫扶不是一陣風,而是能扎根生長的長久工程。”
專家點評
讓大學生社會實踐成為“成長型生態”
徐贛麗(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所長):閩江學院支教服務隊7年的堅守超越了簡單的教育幫扶范疇,它既是一場用青春書寫的社會實踐,也是高校“實踐育人”理念的生動詮釋,更是在城鄉文化互動中極具價值的探索。
從社會學視角審視,這支隊伍的持續性服務有效破解了鄉村教育幫扶中常見的“短期化、碎片化”困局。累計800余課時的投入、700余名孩子的成長軌跡,其核心在于“在地化”的用心投入。支教服務隊不僅傳授知識,更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專業優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紐帶,引導留守兒童在非遺體驗等活動中觸摸文化根脈。這種“文化浸潤”式教育,其影響力遠勝于單純的知識灌輸。
支教隊員記錄下的點滴變化,如小文從怯懦走向開朗、锜宇宸連續三年堅守“暑期之約”、黃鑫源從“被照亮者”蛻變為“發光者”,正是這種實踐深層價值——“雙向滋養”的有力印證。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青年學子深化了對國情的理解,孩子們在持續的陪伴與認可中建立起寶貴的自信,這種互動也在悄然彌合著城鄉間的認知鴻溝。這種“高校-地方”協同共生的模式,讓大學生社會實踐從“階段性活動”升華為“成長型生態”,為鄉村振興注入更為堅實、持久的青春動能。
賴林冬(福建省科技咨詢協會理事、福建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教授):大學生社會實踐促使青年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從而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這不僅幫助學生從“學習者”轉變為“實踐者”,更通過價值傳遞、能力提升和資源整合,為他們未來的職業成就、社會貢獻乃至人生方向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