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文明風7月29日訊 今年5月,坐落在將軍山下的演武亭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這座藏著千年開漳記憶的古村,正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破壁”之力,讓黨建的紅、文化的韻、民生的暖,在飛檐翹角間交織成嶄新的鄉村圖景。
演武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茶香話近鄰、亭暖演武情”活動
一抔初心,焐熱千年文脈
演武亭村史館內,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方海湖指著墻上的村志展板,向參觀者回溯著村子的千年文脈:從唐時的屯兵練武場,到如今山水交融、文旅興村的新面貌,既有黨員故事、好家風好家訓的代代相傳,也有實踐站深化“黨建+文明實踐”的生動實踐——黨員志愿服務先鋒隊帶頭落實移風易俗、承擔環境整治包干責任,讓這座古村在傳承中煥發新生。往昔的故事與當下的實踐在村史館里自然銜接,古村變遷里的紅色擔當愈發鮮明。紅馬甲們常說,“茶香話近鄰、亭暖演武情”的板凳會,比村委會的大喇叭更能凝聚鄰里;而一場以“矢志創新發展、建設科技強國”為主題的科普盛宴,帶來的不只是沉浸式的科學探索之旅,更給了古村跟上時代步伐的十足底氣。
一陣新風,吹散陳規舊習
村中社戲的鑼鼓依舊熱鬧,只是家家擺宴的鋪張不見了。村委會統籌集中舉辦民俗活動,為村民卸下了經濟包袱。村規民約里“婚嫁簡,情意長”“喪事省,孝心誠”的約定擲地有聲,紅白事“無吹鼓排場、無豪華車隊、無禮金攀比”的“三無”鐵規也落地生根。林大媽笑著說:“去年女兒結婚按新規辦,省下的錢給小兩口買了車,心里踏實!”有了“三無鐵規”這一“護身符”,沒人再為撐場面借錢度日,紅包雖薄了,人情卻更濃了。
一把掃帚,掃出綠水青山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鄉村振興促進會組成的“拆舊拓新”志愿小分隊,成立以來累計清理垃圾600余噸,今年以來共計拆舊338平方米,拓新127平方米。村里建立“網格化治理體系”,組織社會賢達、黨員成立“文明實踐服務隊”,當隊員們的紅馬甲上還沾著泥點時,村民們自發端來的涼茶,比夏日的風更解渴。100%硬化的村道潔凈通暢,42%的綠化覆蓋率讓村子滿目蔥蘢,這處處清爽里,藏著“垃圾不落地”的堅實口碑。
演武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義診活動
一份牽掛,連起朝夕暖光
圍繞老幼群體的需求,暖心的服務體系正以精準的姿態悄然鋪展:幸福院里,紅馬甲輕柔地攙扶著老人,莆美衛生院的醫生忙著測血壓、做心電圖,這是實踐站聯合衛生院定期為65歲及以上老人準備的健康體檢,志愿者全程協助引導;創新推出的“代際成長計劃”藏著巧思,演武亭小學的小志愿者們當起“銀齡小老師”,假期里教老人用手機、讀紅色故事,數字鴻溝在笑語中消弭,孝老的家風也悄悄住進了童心,今年已開展活動3場次;不遠處,適老化改造后的休閑廣場上,三十多人的廣場舞隊正伴著旋律舒展,把夕陽的余暉舞成了最生動的風景。
莆美鎮演武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文藝演出
一聲鄉音,喚醒千年故事
“這座陳政墓是‘開漳圣王’文化的重要見證,大家請看這一片石碑林……”將軍山的石碑林前,返鄉大學生小李舉著擴音器娓娓道來,把陳元光開漳的偉業自豪地講成“祖輩的奮斗史”。演武亭村以文旅融合為切入點,組織返鄉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翻遍縣志、訪遍老人,把史料里的文字釀成帶著鄉音的故事。“圣王故事團”的新春講解中,游客們跟著鄉音穿越千年——原來歷史從不遙遠,它就藏在紅馬甲的青春聲線里,藏在孩子們追著問“后來呢”的眼神里。
從豬圈旁的泥濘到廣場上的舞步;從宴席上的攀比到板凳上的家常;從石碑上的沉默到講解中的鮮活——演武亭的蛻變,藏在每一件紅馬甲的褶皺里,藏在實踐站燈光下的每一次商議里。
將軍山的風掠過古村,正捎來新的故事。這座文明實踐站的“堡壘”,將繼續把黨建的根、文化的魂、民生的本深扎泥土,讓鄉村振興的畫卷在演武亭的土地上舒展得愈發鮮活。(莆美鎮 云霄縣委文明辦 劉瓊 沈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