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文明風8月1日訊 清晨的陽光,溫柔地灑在雷峰鎮斑駁的老祠堂瓦檐上。紅墻灰瓦間,飄出的不再是裊裊香火,而是孩子們清脆的笑聲、游客探尋歷史的低語……沒錯!在德化縣雷峰鎮,一座座承載著祖先記憶的老祠堂,正悄然“變身”,被賦予了全新的活力。近年來,雷峰鎮積極探索“祠堂+”文明實踐融合路徑,將祠堂打造為文化傳承的課堂、凝聚人心的法寶、弘揚新風的陣地,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祠堂+文化傳承” 賦能鄉村振興
雷峰鎮堅持以保護祠堂建筑原貌為前提,以“祠堂+文化”為主線,將閑置舊祠堂塑新改造為集文化傳承、文明實踐、基層治理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如以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李溪村為引領,將“福聚堂”宗祠打造為扎根鄉土、服務群眾的文明實踐陣地。
走進李溪“福聚堂”,撲面而來的不再是肅穆的宗族氣息,而是清新的竹香和孩子們興奮的嘰喳聲。這里,搖身一變,成為吸引眾多青少年、游客前來參觀體驗的“李溪竹文化研學體驗館”。祠堂的各個廂房里,陳列著從老祖宗傳下來的竹籃、竹筐、竹節人,到現代設計師創作的竹燈、竹服裝和用德化白瓷制作的竹型茶具、果籃。竹子的堅韌、柔韌與靈巧,在時光的流轉中熠熠生輝。
游客感受非遺竹編文化。德化縣委文明辦 供圖
“你看,繩子要從這里穿過來,竹節人才能站起來。”村里的竹編手藝人陳麗珍耐心地向前來研學的小朋友們講解著。簡單的竹節通過魚線串聯成一個個構造精巧的“竹節人”,古老的技藝在童聲中悄然延續。在這里,可以體驗“竹節人”的精巧,可以感受“竹編風鈴”的搖曳,孩子們專注的眼神里,是對非遺竹編文化的嘆服,更是對鄉土文化的一次深情觸摸。
“祠堂+紅色記憶” 賡續紅色基因
在雷峰鎮蕉溪村“火旺堂”,莊嚴肅穆的氛圍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里,曾經是原蕉溪游擊中隊的活動點,現在變身為“蕉溪之戰”紀念館。
推開厚重的木門,歷史的硝煙仿佛穿越時空。泛黃的老照片、銹跡斑斑的土槍土炮、模擬當年戰斗場景的漫畫……一件件展品,在老祠堂特有的歷史厚重感襯托下,格外震撼人心。
“同學們,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安寧。”每逢清明、“七一”、國慶,這里便成為最生動的紅色課堂,黨員干部在這里重溫入黨誓詞,錚錚誓言在梁柱間回蕩,革命先烈的斗爭精神,通過祠堂這個特殊的載體,潤物無聲地滋養著新時代的蕉溪人。
“蕉溪之戰”紀念館不僅是紅色文化的宣傳陣地,更是蕉溪村傳承家風家訓的重要場所。蕉溪村依托這一紅色文化宣傳陣地,深入挖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家風,讓這座古老的祠堂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激勵更多人銘記歷史,奮勇前行。一位老黨員激動地說:“把革命歷史放在祠堂里講,有分量!讓子孫后代都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祠堂+民生服務” 共享幸福食“光”
昔日供奉祖先的廳堂和灶間,如今升騰起濃濃的煙火氣與人情味。每到飯點,祠堂里便熱鬧起來。志愿者“紅馬甲”們洗菜、切肉、翻炒,忙得不亦樂乎。大鍋里咕嘟著噴香的燉肉,蒸籠里冒出熱騰騰的白氣。很快,一碗碗營養均衡、熱氣騰騰的飯菜,就端到了村里的留守老人面前。
“這飯菜比我自己做的還好吃!”老人們圍坐在一起,邊吃邊嘮家常,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逢年過節,這里更是全村的大食堂,重陽敬老宴、冬至團圓飯,祠堂里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愛心廚房”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個溫暖的“家”。它由村“兩委”牽頭,通過村企共建、鄉賢助力、村民集資等渠道探索“祠堂+愛心廚房”可持續發展路徑。守望相助、孝老愛親、鄰里和睦的淳樸鄉風,在這裊裊炊煙中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老祠堂真正成了鄉親們愿意來、喜歡聚的“暖心會客廳”,凝聚了人心,涵養了文明新風,以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形式帶給人民群眾沉甸甸的獲得感。
從竹香彌漫的研學館,到烽火回響的紀念館,再到炊煙裊裊的愛心廚房,“祠堂+”的雷峰文明實踐,是創新,更是回歸——回歸祠堂作為鄉村公共空間、精神家園的本質。它盤活了閑置的資源,激活了沉睡的文化,溫暖了鄉村的四季,讓古老的建筑在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魅力。(德化縣委文明辦 蘇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