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東南網8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蘇益純)8月初,漳浦的荔枝季已近尾聲。這場始于6月的荔枝保衛戰,以一個多月5萬噸的銷售戰績收官。
漳浦縣素有“中國荔枝之鄉”的美譽,荔枝種植面積達5萬畝。面對荔枝豐產引發的價格塌陷,當地政府不是簡單發放補貼,而是構建涵蓋降本增效、產業鏈拓展的立體化支持體系。
觀察這場“戰役”,3個創新維度尤為明顯。
其一,當地政府角色實現從“末端救助”到“全鏈賦能”的躍升。
“一斤8毛,連運費都不夠。”果農求助短視頻發布當天,縣領導帶著農業、交通、物流等部門負責人徑直走進果園,“成本多少?”“收購價怎么算?”“最缺什么支持?”一連串提問,讓果農焦灼的眼神里有了希望。
一場政企聯動的“快閃行動”迅速鋪開:5天內連開3場座談會,兩個工作專班火線成立。得知物流成本占比超過三成,交通運輸部門協調快遞企業將首重費用降低1.2元;稅務部門上門落實稅收減免政策;農業農村部門分析市場走向;電商企業分享線上銷售經驗。
縣委縣政府當起“紅娘”,促成4家企業達成收購協議,承諾增加收購點位。鎮村兩級成立的購銷專班向社會公布熱線電話,確保產銷對接暢通無阻。
整個過程看到的不是常規的價格補貼,而是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拓展銷售渠道重塑產業競爭力。這種“降本增效”思維遠比臨時救市更具可持續性。
其二,流量經濟被賦予新的治理內涵。
當地“網紅”齊出力,展現出流量經濟驚人爆發力:海外博主Joe將話題推上國際社交平臺;政協委員變身帶貨主播,一小時售出5萬公斤荔枝;團縣委組織60余名本土主播開展助農直播,當天累計觀看量超50萬人次。這些實踐表明,社交媒體已從單純的銷售工具升華為鄉村振興的新基建。
其三,最具戰略眼光的,是危機中孕育的發展長效機制。
在官潯鎮農場,華南農業大學專家指導引進100多個新品種?!耙茖W布局早中晚熟品種,實現錯峰上市?!睂<医ㄗh。
通過深度調研,當地政府敏銳捕捉到了更大機遇:當地果汁代加工產業在全國市場已占據重要份額?;谶@一優勢,7月底當地謀劃《食品專業園區產業規劃》,規劃建設大型果汁和果蔬加工產業基地,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值得關注的是,該規劃并非孤立推進,配套的冷鏈物流體系與冷凍倉儲設施規劃同步進行,形成“加工+物流”的雙輪驅動格局。這種將初級農產品生產與精深加工優勢整合提升為產業集群的決策,抓住了產業振興的牛鼻子:延長產業鏈才能提升價值鏈。
流量可解近渴,制度方能致遠。在產業紓困過程中,干群需實現角色轉型——干部從“救火員”轉向“制度供給者”,農戶從“被動受助”變為“主動突圍”,而社交媒體則搭建起產銷對接的高速通道。
當政務效率與流量經濟相遇,催生的不是曇花一現的熱度,而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考:既要建立靈敏的市場預警體系,完善冷鏈等基礎設施,又要培育經營主體自覺性。當果農開始主動詢問品種改良方案,當企業自發增加收購點位,標志著幫扶行動真正激活了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