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蟬鳴盛夏,暑意正濃。在德化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里,瑯瑯書聲與歡笑聲交織,非遺體驗與科學探究碰撞,安全守護與素養培育并行——這里是孩子們的暑期樂園,是文明種子扎根的沃土。每場精心策劃的活動,讓德化青少年的暑假充滿溫度、深度與活力。
活動現場。德化縣委文明辦 供圖
知識浸潤,在學玩之間播撒文明種子
三班鎮蔡徑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暑期課堂,是孩子們眼中的“成長加油站”。國學啟蒙課上,孩子們吟誦著“床前明月光”,在古詩詞的韻律中觸摸中華文脈;數學趣味游戲里,數字變成跳動的精靈,引導他們探索邏輯的奧秘;互動英語課堂上,英文兒歌與日常對話讓語言學習變得輕松活潑。
遇到作業難題時,志愿者們俯身為“解惑燈塔”,耐心講解題目,手把手教孩子們梳理思路、規劃時間。手工課上,白色臉譜在畫筆舞動下綻放異彩,竹條與彩紙在指尖變身玲瓏燈籠——孩子們在創作中感受傳統文化,在專注里悄悄埋下“靜能生慧”的種子。學中帶玩,玩中悟理,文明的因子就在這浸潤式體驗中悄然生長。
非遺探秘,在匠心傳承中觸摸文化根脈
“提線木偶的絲線要怎么控,才能讓木偶‘活’起來?”在龍潯鎮潯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孩子們圍著志愿者追問的樣子,成了非遺課堂最生動的注腳。這里的“非遺傳承?童心體驗”活動,像一場文化探秘之旅,從高甲戲的臉譜斑斕到泉州南建筑的巧奪天工,從閩南美食的煙火氣到提線木偶的靈動感,志愿者用故事、圖片與視頻,為孩子們打開了非遺世界的大門。
潯中鎮吉祥社區的“非遺進社區”活動同樣熱鬧。30名青少年在文明實踐志愿者帶領下,一邊參觀精細的刻紙作品,一邊聽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講“紙上乾坤”的故事。拿起刻刀時,他們屏住呼吸,在紙上勾勒線條的模樣,恰似在與千年匠心對話。非遺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而是孩子們手中可感、心中可知的文化符號。
安全與素養,在守護中培育成長力量
“遇到有人溺水,不能直接跳下去!”藝都社區的防溺水課堂上,公益短片里的真實案例讓孩子們瞪大眼睛。志愿者結合動畫演示,手把手教“呼救、找工具、記地址”的自救三步法;祥安社區的“安全一‘夏’”活動中,親子共讀防溺水手冊,家長與孩子一起在漫畫里劃重點,“六不準” 口訣成了家庭共識。
除了安全守護,素養培育同樣潤物無聲。金鳳社區的“垃圾分類小先鋒”活動上,孩子們看著動畫里“可回收物變魔術”的故事,很快記住了“綠廚余、藍可收、紅有害、灰其他”的分類口訣;大洋社區的非牛頓流體實驗中,孩子們看著玉米淀粉糊在壓力下變硬,恍然大悟“原來沼澤會‘抓’人,是這個道理!”——知識在趣味中內化,習慣在體驗中養成。
社區共育,在家校社協同中搭建成長樂園
活動現場。德化縣委文明辦 供圖
“厝邊學堂開課啦!”7月14日,潯中鎮富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幸運伙伴”破冰游戲讓陌生的孩子們拉起了手。這個持續一個月的公益暑托班,用“課業輔導+特色課程+實踐活動”的模式,解決家長的看護難題。文明實踐志愿者采用“個性化答疑+小組互助”輔導作業,非遺體驗課上教孩子們扎染,科學課上帶他們做水火箭,讓孩子們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合作與分享。
詩敦社區的“家校橋梁”活動則架起了成長紐帶。10余名高校大學生設計的“文化傳承”“科學探索”等課程,讓孩子們在臨摹書法時感受漢字之美。從社區到學校,從志愿者到家長,多方合力織就的“守護網”,讓孩子們的暑假既充實又安心。
從晨曦中的誦讀到暮色里的手工創作,從非遺體驗的專注到防溺水演練的認真,德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正以“有溫度、有速度、有深度”的服務,成為孩子們暑期成長的“暖心家園”。在這里,知識與快樂相伴,傳統與現代交融,安全與成長同行。當暑假的蟬鳴漸歇,播撒在孩子們心中的文明種子,已悄悄生根發芽,等待著在未來綻放更絢爛的花。(泉州文明網 德化縣委文明辦 鄭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