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從閩西游擊戰場的烽火
到江南抗日的硝煙
他以鐵血丹心鑄就革命豐碑
他生前兩袖清風
身后卻沒有留下一片瓦
他是閩西的“土地公”
也是“人民最好的勤務員”
張鼎丞
張鼎丞,1898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永定縣金砂鄉西湖寨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參加并領導了龍巖、永定、上杭等縣的農民武裝暴動,建立蘇維埃政府,并領導了閩西南的三年游擊戰爭。
“模范的第一軍隊”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1938年3月,張鼎丞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率領2000多名閩西南子弟兵,遠離家鄉北上抗日。
到達蘇皖抗日前線后,面對作戰環境從山區到平原水網的巨變,他狠抓部隊整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正規的建軍制度,提高了部隊的作戰能力,讓二支隊完成了從游擊武裝向正規部隊的轉變。
1938年,新四軍第二支隊召開全體將士抗日誓師大會。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供圖
同時,張鼎丞切實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親自與一些社會名流、開明士紳、民族資本家、地方實力派接觸,爭取他們支持和參加抗戰;按照“一邊打仗,一邊建軍”的方針,二支隊放手發動群眾,放手擴大武裝,到1939年4月已由原來的2700人發展到6000余人,還建立和發展了以工農為骨干的地方武裝,使之成為堅持抗戰的重要力量。
張鼎丞作為二支隊司令員,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和粟裕率部在衛崗首戰告捷后,先后取得了新豐、句容城、小丹陽等大小百余次戰斗的勝利,迅速打開了江南敵后的抗戰局面,建立起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張鼎丞抗戰時期的照片 圖源:永定新聞網
在張鼎丞的帶領下,新四軍第二支隊被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稱為“模范的第一軍隊”。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讓新四軍猶如“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為堅持和發展華中敵后抗戰、奪取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
“路遙知馬力”
1939年7月,張鼎丞奉黨中央之命,從蘇皖抗日前線調往延安工作。當張鼎丞到來時,毛澤東親自在窯洞門口迎接他,緊緊握著他的手,深情地說:“你回到家來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張鼎丞自從投身革命,始終抱著革命必勝的信心,即使在革命處在最低谷的時刻,他仍然堅信只要留有一人一槍,革命就有希望。“路遙知馬力”,這正是對張鼎丞一生革命工作的最好評價。
為了革命勝利,張鼎丞的兩個弟弟、堂妹、父母和結發妻子都相繼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是,張鼎丞始終沒有悲觀,他在延安寫的《自傳》中動情地寫道:“雖然我的家庭被反革命破壞了,但我不能痛哭流涕,更應該慷慨激昂的為革命到底。”
1943年3月,張鼎丞出任中央黨校二部主任。在整風運動期間,他堅決執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的整風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抵制了康生“搶救運動”的嚴重錯誤。黨校二部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整風運動,使廣大干部真正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張鼎丞在延安參加整風學習 圖源:龍巖市融媒體中心
1945年4月,張鼎丞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
張鼎丞在延安6年期間,比較系統學習了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主持了中央黨校二部的整風,系統總結了閩西黨史。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多次贊揚黨校二部整風,并表揚他是“模范共產黨員”。
永遠做人民最好的勤務員
1946年,時任新四軍華中軍區司令員的張鼎丞在江蘇淮安主持召開了華中地區第一次群眾工作會議。會議開幕式上,張鼎丞作了一篇題為《永遠做人民最好的勤務員》的重要講話。
他說:"我愿永遠做工農的勤務員,工農兵是我們的主人。勤務員的任務是:使主人好好的舒舒服服的過日子,就是使主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我愿做一個長工,永遠為人民服務,一直做到我的主人全體都過上好日子。"樸素的語言道出了他始終心懷人民,永遠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理念。
張鼎丞給永定溪南金砂父老兄弟們的信 圖源:福建紀檢監察
張鼎丞被稱為閩西的“土地公”,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他都經常深入基層,訪貧問苦,為群眾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
1935年,擔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張鼎丞,率領紅軍游擊隊在閩西一帶打游擊。有一次,張鼎丞經過湖雷鎮增水坑,聽說村里有一位老太太病了很久,沒錢醫治。他特意來到老太太家里,掏出自己節衣縮食省下的一塊銀元,放到老太太手里,吩咐她好好治病。老太太后來逢人就說:“鼎丞比我們的親兄弟還親,共產黨是我的救命恩人。”
1928年永定農民武裝暴動時,張鼎丞家鄉的房子被燒成了廢墟。新中國成立后,鄉親們多次要求他重建,他始終沒有同意。
在給家鄉人民的回信中,他寫道:“我過去在金砂住的房子,根本不應該考慮重建......一個革命者,應當全心全意為大多數人服務,絕不可為少數人服務,更不可為自己服務。任何時候都應當以大多數群眾的最大利益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
張鼎丞故居僅剩的一段殘墻林如建 攝
位于永定金砂西湖寨的張鼎丞故居,如今只剩下一段高2米多、寬僅1米有余的殘墻,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見證著一個革命者為民服務的如磐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