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文明風8月18日訊 從環境美化到小區自治,從志愿服務到文化滋養,廈門同安大同街道的文明城市建設工作正在書寫一個個生動故事。在這里,文明既是看得見的風景——整潔有序的街巷、笑語盈盈的鄰里,更是觸得到的溫度——書香氤氳的文化浸潤、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每一步扎實的創建足跡,都在訴說大同街道的文明蛻變。
人居環境換新顏 打造宜居新家園
如何讓市井煙火與文明新風相得益彰?大同街道嚴格推進攤規點管理、“門前三包”、“市場專班整治”等工作,探索出一條職能部門、商家及群眾協調聯動、齊抓共管的新路徑。從一個個治理難題上著手,久久為功,換來城市環境和面貌的提升,讓居民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改善。
攤位分布井井有條、居民采購愉悅舒適、志愿者清理落地垃圾……每天早上七八點,城西市場內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該市場有著30多年歷史,是同安輻射面最廣、產品最豐富的市場,獲評福建省首批“四星級文明集市”。“現在市場很干凈,既寬敞又明亮,路面也不再濕漉漉的,買菜體驗感越來越好了。”居民葉女士表示。
攤規點雖小,卻是文明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為解決三秀路流動攤販無序經營、環境臟亂問題,大同街道聯合區城管辦、區城管執法局機動二中隊,整合三秀南里停車場閑置用地,規劃出大興夜市。夜市現有攤位約30個,方便攤販有序開展經營活動,城市的溫度與風度在這方寸之間自然流淌。
千年古鎮大同,是古同安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同安古城所在地。眼下,同安區啟動古城街區更新,已梳理出首批10個項目。本次更新將對閩南古厝、騎樓等分類修繕,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核心路段給排水及路面條件,促進歷史遺產與現代生活融合,激活古城文化內涵與活力。
小區自治聚合力 共建共治促和諧
聚焦居民“急難愁盼”,大同街道發揮“大城管”機制作用,凝聚小區治理合力,通過完善公共設施、合理規劃停車位等手段,提升小區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同時,注重激活居民自治活力,加強黨建物業聯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區治理新格局。目前,轄區183個無物業小區已實現管理提升工作全覆蓋。
端午前,西池社區啤酒宿舍樓小區內一片歡聲笑語,一場包粽子活動熱鬧開場。“鄰里間關系特別好,每個月我們都會自發組織炒米粉、包水餃等集體活動,有時每家每戶各自下廚,準備拿手好菜,然后端到小區院內跟大家分享。”在此居住了20多年的居民陳躍鑫笑著說,小區就像一個大家庭,居民們都會自覺維護樓棟環境衛生。
啤酒宿舍樓是個院落型的老舊小區,居民流動性小、老年人居多。為了提升群眾幸福感,西池社區從熱心的離退休黨員中選舉梯長和自治管理小組委員會成員,由他們帶動小區居民積極建言獻策。在社區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小區的閑置雜物間被裝修成了一處居民開展文娛活動的新陣地。
走進后爐花園小區,只見路面整潔、綠化規整、停車有序。這樣的變化,得益于小區黨員骨干組建的自管小組。在77歲老黨員葉素卿的帶領下,自管小組嘗試業主自治代替物業管理的模式,以透明化費用收支管理,保障小區基礎設施維護等工作開展,小區從而實現了從“臟亂差”到“凈齊美”、從“無人管”到“共同管”的蛻變。
位于后爐花園小區不遠處的崇明樓,同樣煥發新生機。規整纜線、增設充電樁、配備滅火器、設置垃圾分類點位……崇明樓是后爐社區為數不多的零散商品房之一,通過整治,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美化了居住環境,惠及周邊100多戶住戶,還吸引了影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
文化活動潤萬家 精神沃土育文明
在推進文明城市建設過程中,既要精心扮靚“顏值”,更要著力涵養“氣質”。
文明宣傳怎樣做到“無聲勝有聲”?不妨來鳳山路看看。鳳山路街區全長約1.3公里,是同安區的一條老街,串聯三個社區,人口密集,商業點位眾多。走在街上,多座融入古厝、白鷺等閩南元素的景觀小品讓人眼前一亮,置入吳必達等同安名人事跡和歷史文化的墻繪、景墻更是一大亮點。“經常在這里散步,墻繪很有意思,能了解不少同安的故事。”居民鄭女士說。
入戶慰問、潔凈家園、義診義剪……大同街道現有志愿服務隊伍120支、志愿者近兩萬人,他們通過多樣化的志愿服務播撒文明的種子,以文明之風塑造文明大同。今年以來,2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常態化開展文藝演出、知識講座等活動近500場次。尤其在春節、元宵、端午等重要節日期間,大同街道推動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讓萬余名群眾盡享文化盛宴,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進移風易俗、遏制陳舊陋習。
今年年初,2025年銀城百藝秀盛大啟幕、古城燈會璀璨亮燈、古城年貨節火爆開市,吸引數萬人走上同安街頭,看表演、賞花燈、觀花車、買年貨,感受千年銀城的獨特韻味。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古城燈會的順利舉辦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大同街道積極動員轄區企業、社會團體、沿街商鋪、愛心人士等參與亮燈,志愿者們也成為保障燈會有序推進、傳播文明風尚的堅實力量。(曾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