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灌口鎮返鄉大學生深入了解家鄉歷史文化。
華僑大學“入鄉隨聲”實踐團走進潯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文明交通科普活動。
在思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來自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的學生向市民傳授手機攝影技巧。
廈門大學志愿者為后亭村村民普及航空航天知識。
盛夏鷺島,青春如歌。仍在進行中的這個暑假,一抹抹青春的亮色涌動在街巷鄉間、浸潤于文明實踐中——廣大在廈高校學生、返廈高校學子投身鄉村和基層,積極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他們用行動詮釋著青春共“城”長的雙向奔赴,用熱情書寫“青春有為 奉獻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受教育
弘揚主旋律 傳遞正能量
暑期,廈門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活動,吸引了廣大學子的參與。從紅色文化里的愛國主義教育,到言行舉止的文明之美,大學生被熏陶、受教育,化身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踐行者、宣傳者。
思明區曾厝垵社區實踐站開展了“青苗沐黨輝·職夢啟新航”紅色尋根之旅,來自廈門大學的暑期實踐隊參與其中,收獲滿滿。黃厝社區實踐站策劃“折五角星·制紅軍帽”等主題活動,大中小學生齊聚一堂,共同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文明新風,有激情、有創意的大學生也是當仁不讓的主力軍。思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國際旅游學院開展的“文明實踐禮儀課堂”上,空乘專業學生通過專業教培、實踐教育等方式,引導市民踐行文明禮儀之美,爭當文明行為示范。目前該課堂已開展6節次,覆蓋學員231人次。
暫別校園,回到家鄉,也有名校教授相伴隨行。記者注意到,同安的文明實踐,不僅有高校學子的身影,還有高校教授的智慧引領。同安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高位嫁接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專家資源,聘請榮譽導師,強化智力支撐。同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聘請詹石窗、林志猛、彭磊、陳慧、仝廣秀、張志恒等6位知名高校教授擔任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央廚房”項目榮譽導師,開展“文明實踐+書院文化”“知名教授帶你讀經典”等系列活動。
長才干
錘煉真本領 增長新技能
暑期以來,不少高校學生扎根基層,以青春為筆,以專業為墨,為基層治理注入青春動能,也錘煉了本領,增長了技能。
湖里區委文明辦聯合湖里團區委累計征集社區崗位需求45個,對接21支實踐隊伍,重點組織華僑大學學生赴11個社區實踐站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期掛職,深度參與社區事務,實現“崗位需求”與“成長訴求”雙向奔赴。
大學生的到來也為社區治理注入新活力——禾山街道枋湖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施“南厝館長”計劃,邀請大學生參與圖書館管理;江頭街道園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創意啟航,創業逐夢”青少年微創業活動,8名大學生引導青少年探索創新實踐;江頭街道后埔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組織華僑大學、集美大學、西安音樂學院等高校33名大學生志愿者,深度參與第三屆“志”援后埔·兒童幫幫團暑期關愛活動,助力完善社區關愛服務體系。
集美的暑期文明實踐活動則為學子們打通理論到實踐的“任意門”。在“青心在集·遇踐集美”青春巴士大活動中,200余人次返鄉大學生走上實習實訓崗位;在“揚帆計劃”里,返集學子“邂逅”3304個優質實習崗位,上崗1100人次。
海滄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則與區融媒體中心創新協同機制,為具備新聞傳播、數字媒體等專業背景的大學生打造高起點、專業化、成果化的實踐平臺。從理論實踐到“我為海滄代言”,今年暑期,大學生實習團隊深度參與制作了“來海滄一起躺營”“來錦里公園當條快樂錦鯉”“古厝里健身”等系列主題報道,累計產出高質量融媒體產品近百條,鮮活地傳播了海滄文明新風尚、城市新形象,實現了專業實踐與服務區域宣傳的雙贏。
作貢獻
多領域奉獻 惠民共“城”長
去陪伴,去關懷,去行走,去探尋,去講述……這個暑期,鷺島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大學生揮灑青春的印記。
在思明,大學生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化身中小學生的“導師”。思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學生黨支部共建互動,14名高校學生設計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覆蓋學員800余人次。
在翔安,大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夏令營“基礎課業+特色拓展”5大板塊課程設計與實施,承擔20余門興趣課程教學、課業輔導及多層次的研學活動,為青少年送上了暑期大禮。
8月15日,“千年銀城少年說·文脈守護青春行”講解員選拔暨共建儀式主題活動在同安區歷史陳列館舉行。活動創新構建“專家傳幫帶+大學生帶教+青少年傳承”的文化傳播模式,為返鄉高校學子搭建了反哺桑梓的實踐平臺。
集美的大學生們也深度參與本土文化傳承。潯江社區打造“‘潯’跡嘉庚路”活動,培訓“童聲講解隊”,推動僑鄉文化賡續傳承;崎溝村實踐站聯合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實踐隊,舉辦閩南文化主題活動,加深青少年本土文化認同;灌口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灌口伙伴下鄉記”打卡研學活動,征集了一批宣傳視頻。
青年學子貢獻力量的領域還有很多:他們的貼心陪伴給老人帶來歡笑;通過愛心義賣籌集善款,為環衛工等群體送清涼;參與潔凈家園活動……這個夏日,他們為城市留下了一抹遒勁有力又溫暖明媚的色彩。(海西晨報記者 陳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