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楊淑梅為居民縫補衣物
位于漳州市龍文區藍田街道福隆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便民服務點,不知不覺已運行滿一年。當初為解決針頭線腦的煩惱而設立的便民角落,如今已成為許多居民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好幫手”。
7月24日下午四點多,服務點里“嗒嗒”的縫紉機聲準時響起。只見居民志愿者楊淑梅接過鄰居遞來的褲子,熟練地翻開褲腳,穿針引線。不過幾分鐘,開線的地方就變得服服帖帖。每周四是楊淑梅值班的日子,每到這天,需要縫縫補補的居民便會趕早來服務點找她幫忙。“淑梅手藝好,改褲腳、換拉鏈、縫開線,信手拈來。”等著取衣服的居民夸道。楊淑梅靦腆一笑:“都是街坊鄰居,順手的事。”
在這二十來平方米的天地,墻上貼著一張清晰的排班表,志愿者輪流坐班,風雨無阻為居民提供理發、磨菜刀、縫補衣物、量血壓、充電、應急藥品和工具借用等多項便民服務。在門口“暖新驛站”的牌子指引下,外賣員小陳走進服務點,接過志愿者遞過來的涼白開,坐在椅子上給手機充上電,長舒一口氣:“能進來歇個腳,喝口水,踏實多了。”
“設置便民服務點,初衷就是想接住居民念叨的那些‘雞毛蒜皮’。”福隆社區黨支部書記許思貞介紹,他們在走訪時發現,理個發、修個拉鏈、改個褲腳、磨把鈍了的菜刀,這些看著十分小的事,常常讓居民,尤其是不便遠行的老人犯難,“咱就從這些最貼近生活的需求入手。”
這“家門口”的便利,88歲的吳賴感受真切。她每月都盼著理發師傅來。“以前去理發,走到街口的理發店都費勁。現在好了,‘家門口’就行!”看著鏡子里清爽利落的發型,老太太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85歲的曾凡炮是這里的常客。清晨在慢行步道散步,午間在長者食堂享用可口飯菜,午后到社區活動室和老友“廝殺”幾盤棋局,閑暇時來服務點和志愿者嘮嘮家常,順便喝杯茶、量個血壓。“掐指一算,我快一禮拜沒出過社區大門嘍!”曾老的滿足感,源自社區構建的“全齡段服務鏈”——從長者食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到衛生服務站,居民步行十分鐘內,生活的便利與精神的滋養皆能“落袋為安”。
近年來,福隆社區始終堅持對居民需求的精準服務。有居民反映電動車充電難,中庭和街邊陸續新添了充電樁。有居民希望遛彎兒更安全舒適,慢行步道便修葺一新。有老人孩子希望可以找個地方坐坐玩玩,于是休閑區建起來了。“居民有啥想法,常來社區聊聊,我們就琢磨著怎么實現。”許思貞表示,服務點自運行以來,正逐步完善服務網。
現如今社區每月如期舉行的“便民服務日”,是便民服務點的延伸服務,原本服務點按排班開展的義剪、修補、磨刀等常規服務,到了服務日當天便集中起來,從室內搬到室外。楊淑梅也把縫紉機搬了出來,找她改衣、修褲腳的鄰居絡繹不絕,她手里的針線飛快穿梭。“在這兒幫大家縫縫補補,還能嘮嘮家常,比一個人在家有意思多了!”她額角滲出細汗,臉上掛著藏不住的笑容。
此外,“便民服務日”活動還拓展了二手物品交換、舊物回收、法律咨詢等接地氣的項目,像個熱熱鬧鬧的“便民小集市”。它不僅將便民服務從“定點分散”轉為“集中覆蓋”,讓居民辦事更方便、需求滿足更齊全,還把社區的居民聚在了一起,成了大伙兒每月期盼的“社區節日”。用居民的話說:“這服務日比超市打折還讓人惦記,既能辦正事,又能嘮家常,像個大家庭聚會!”
時間已近六點,最后一位前來找楊淑梅幫忙的居民石大爺拿著剛補好的籃球褲從服務點走出來,他捏了捏縫合處,滿意地點點頭。抬眼望去,不遠處的休閑區里,幾位老人正在涼亭下圍著棋盤上“廝殺”,幾個小童拿著球拍在廣場上揮舞,鄰居三三兩兩地坐在長椅上聊著天。望著這再尋常不過的社區傍晚景象,石大爺不禁感嘆:“最好的社區,就是讓居民覺得‘住在這兒,踏實;留在這兒,幸福’。”說完,他夾著補好的褲子,朝著家的方向大步走去。(漳州文明網 漳州融媒 許文彬 曹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