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近年來,寧德市始終錨定群眾所需所盼,廣泛凝聚社會各界力量,不斷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形式上推陳出新、服務上提質升級。一批批“冒熱氣”“接地氣”的文明實踐活動,如遍野繁花般競相綻放,讓群眾的獲得感在文明新風的吹拂中持續升溫,安全感在踐行文明的點滴里穩穩扎根,幸福感在鄰里守望的溫情間悄然生長。
活動“聲色交融”
鋪展文明培育的“立體畫卷”
“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每一次遵規守紀的出行,都是對文明的守護。”在福安市東風社區的“交通反詐”文明實踐活動現場,民警化身“街頭放映員”,將一樁樁真實交通事故案例投映在幕布上——闖紅燈的電動車與轉彎轎車的碰撞瞬間、未禮讓行人引發的街頭剮蹭……這些“身邊事”像警鐘般敲在居民心上。
居民觀看交通安全教育警示片。
“以前總覺得戴頭盔麻煩,今天看了這些案例,真是后怕,以后騎車必須把頭盔戴好!”居民們的討論里滿是警醒,紛紛表示要從自身做起,戴頭盔、守信號、禮讓行,讓遵規守紀成為城市文明最生動的注腳。
工作人員分發《移風易俗》宣傳單。
文明實踐的觸角從街頭延伸至社區。周寧縣中興社區的“革除陳規陋習,共建文明新風”道德評議會現場,宣傳片《新風潤社區》用清晰條款與鮮活案例,為居民勾勒文明準則;隨后的開展的“鄰里情?銀齡美”文藝展示活動中,悠揚歌聲伴著歡快舞蹈,社區工作人員穿梭分發宣傳單,讓文明理念隨油墨香沁入人心。“簡約辦事省錢又省心,移風易俗的好處實實在在!”居民謝永忠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騎車時規范系緊的頭盔卡扣,過馬路時自覺的駐足與禮讓,操辦事務時簡約不失禮節的宴席,鄰里交往間真誠流露的微笑……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細節,將“崇德尚禮”的價值理念,悄然浸潤為廣大群眾內化于心的生活態度與外在于行的行為自覺。
宣講“送課上門”
打造百姓身邊的“精神加油站”
“竹板一打響連天,今兒好事又連連。”柘榮縣城郊鄉靴嶺尾村的熱鬧里,小板凳宣講隊以快板《城郊鄉韻融新景,閩東之光照新程》拉開序幕。鄉土俚語伴著明快節奏,將基層融合發展的新畫卷鋪展在干群眼前——這正是柘榮縣“小板凳+N”草根宣講大聯盟的“牢記囑托 譜寫篇章”主題活動現場。
小板凳宣講隊快板宣講《城郊鄉韻融新景,閩東之光照新程》。
作為當地創新構建的宣講品牌,“小板凳+N”善用剪紙展演、評書快板、木偶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家常話”講透政策理論,用“身邊事”詮釋大道理,讓理論褪去“高冷”外衣,成了群眾口中的“貼心話”。
閩東特委舊址。
理論宣講既要傳遞政策溫度,更要播撒思想種子。在霞浦縣,紅色基因的傳承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方方面面:設立“新四軍教育基地”,向師生展示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柏洋中心小學(閩東新四軍希望小學)的課堂上,《紅土地》《許旺的故事》等紅色校本課程,讓英雄事跡走進日常;組織各年級學生們在體驗模擬情景中“重走長征路”,觸摸歷史溫度……霞浦縣通過課堂、基地、實踐等多種形式,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全過程。
從“小板凳課堂”的圍坐談心,到“畬歌畬語”的新聲傳唱,再到“傳統快板”里的時代變化,寧德市將理論宣講融入“實踐微陣地”。依托遍布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講堂搬進廊橋下、庭院里、田野間,讓政策文件化作家常故事,讓黨的創新理論“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推動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基層群眾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隊伍“枝葉相連”
激活文明傳播的“源頭活水”
走進福鼎市龍安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一群小朋友正握著毛筆在素白扇面上勾勒心中的文明圖景:卡通垃圾桶舉著“可回收”標牌,稚嫩筆跡寫著“綠色出行”“摒棄浪費”……筆觸里藏著對文明風尚的向往。
福鼎開展“新風潤萬家 文明伴我行”文明實踐活動。
“我們每個月不定期舉辦移風易俗宣講、村規民約道德講壇、志愿者‘擺攤’等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讓文明新風浸潤龍安街道的每個角落。”龍安黨委宣傳委員汪明秀介紹,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主陣地”,龍安街道組建了48支志愿服務隊,開展“革除殯葬陋習 倡樹文明新風”“清風繪新俗 扇韻傳文明”等系列主題活動,讓文明的種子在街頭巷尾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的基層文明之花。
文明新風在各類志愿服務隊伍的互動中流轉傳遞,在一次次躬身實踐里深植厚培,既激活了群眾參與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更讓文明的“源頭活水”順著這張“枝葉相連”的網絡,在閩東大地汩汩奔涌,滋養出崇德向善的繁茂生態。
寧德市以“不打烊”的文明實踐,讓“文明”從抽象理念化作街頭巷尾的具體行動,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遍布城鄉的鮮活實踐,讓文明風尚成為閩東大地亮眼的精神標識。(寧德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