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青口鎮后福村。林雙偉 攝
在閩侯縣青口鎮,有一個被譽為“青口后花園”的村莊——后福村。從破舊村落到宜居家園,從傳統產業到文化IP,這個總人口1100余人的小村莊獲評省級森林村莊、省級建設典型村、福州市美麗鄉村文明建設示范村、福州市鄉村振興四星級村等稱號。
文化賦能:
非遺傳承與產業融合煥新顏
“我們村的肉燕手藝傳了幾代人,現在有了博物館,這門手藝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在后福村肉燕博物館內,村民劉依伯一邊說,一邊向前來參觀的游客展示燕皮制作技藝。
2022年,后福村投入150萬元打造這座集文化展示、非遺體驗、直播帶貨于一體的復合空間,讓傳統肉燕產業煥發新生。同時,通過與北京大學、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等高校開展合作,后福村將肉燕產業與高校研學深度融合。
沿著瀝青鋪就的“后福裡厝”村史步行街漫步,立體墻繪、燈光亮化等現代化裝飾方式與街角老宅景象相映成趣,呈現出人文、歷史、產業等多元素的融合共生。“將破舊民房改造成文化街區,既保留了鄉愁又有了看頭。”村民劉大姐說。而在移風易俗主題公園中,四和亭、福水長流廊等景觀建筑也成為村民日常休閑娛樂的熱門去處。
干凈整潔的村道。閩侯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生態蝶變:
水清岸綠繪就鄉村新畫卷
后福村之美不僅在文化的傳承,更在于對生態的保護。走入村莊,干凈整潔的街道、清澈見底的河水,優美的鄉村景色在藍天青山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靚麗。
“以前這條河水體渾濁,現在能看見魚蝦了!”村民劉依伯指著清澈的梅溪河感慨道。近年來,后福系統推進環境整治,完成安全生態水系治理及污水管網接駁等工程,實施村主干道“白改黑”改造及道路兩側綠化、路燈亮化項目。
“這是由村民個人捐資、今年新建的小橋。”后福村黨支部書記劉祥安指著架設于肉燕博物館后面小溪流上的一座精巧石橋說道。當村民行走在碧水之上,綠柳之側,正是一副自然與人文之美相融相生的動人畫面。同時,青翠草地旁,以“福蘊后福、動見未來”為主題的新運動場也即將投用。
“自從村莊進行環境整治之后,我們的家園水清、河暢,景觀優美,大家生活的幸福感提升了,也更有熱情投入村莊建設了!”村民小劉告訴記者,在村委會的引導下,他家的庭院也改造成了整潔有序、觀賞養眼的“微菜園”。
村民在移風易俗主題公園度過悠閑時光。閩侯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文明潤心:
移風易俗與志愿服務樹新風
“以前村民逢紅白喜事便大操大辦,現在流程簡化了、人情負擔也少了。”村民劉大爺說。在移風易俗主題公園,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成員正用方言向村民宣講新規。劉祥安介紹,后福村以村干部、黨員代表、鄉賢、退休干部等為主要力量建立了平安巡邏、傳統文化、移風易俗等5支志愿服務隊,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積極力量。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幾位村民正在農家書屋翻閱書籍,隔壁多功能廳內,幾位老人正聚精會神收看電視新聞。“現在沒事就來這兒看看書、聊聊天,比在家里打麻將強多了!”村民劉奶奶笑著說。
近年來,后福村還積極開展“文化惠萬家?方言傳新風”移風易俗新時代文明實踐評話巡演活動、“我們的節日?春節迎春送聯”、傳統肉燕手工展示、“迎冬至送溫暖”愛心慰問、“我們的節日?拗九”敬老送粥等各項文明實踐活動,并通過“積分制”引導村民自覺參與村莊管理。
從肉燕飄香的古厝步道到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從志愿紅馬甲到積分兌換的笑臉,后福村正以文明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書寫著新時代的“和福”故事。(閩侯縣委宣傳部(文明辦) 遇見閩侯 林奧 鄧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