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東南網8月25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林清智)
近日,電影《南京照相館》《東極島》等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上映,影片贏得諸多觀眾的情感共鳴和高度肯定。同為抗戰題材電影,前者取材于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真實罪證影像,后者改編自中國漁民冒死救助英軍戰俘的真實壯舉。兩部作品于8月登陸海外院線,收獲多國觀眾好評,成為用光影力量講好中國故事的又一注腳。
電影是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也是銘刻歷史、傳遞力量的獨特載體。縱觀全球影史,《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鋼琴家》《血戰鋼鋸嶺》等經典二戰題材電影的出現,令歐洲與太平洋戰場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歐美主導的二戰敘事中,中國抗戰的巨大貢獻與犧牲被嚴重邊緣化,以致相關歷史在西方世界鮮為人知。82歲的美國老人吉列爾莫·伊曼紐爾·岡薩雷斯在洛杉磯一家影院觀看《東極島》后表示,這部動人心魄的影片讓他不禁想起中國人民在二戰中冒死營救美軍杜立特航空隊隊員的歷史。岡薩雷斯說,中國人民在二戰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很多西方人不了解,該片有助于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與此同時,盡管國內抗戰題材作品數量龐大,卻因文化隔閡、敘事差異及國際傳播能力不足等因素,罕有成功進入國際視野并引發普遍共鳴的佳作。這種“他者敘述”的缺失與“自我敘述”的受阻,共同導致了中國抗戰史詩在國際輿論場中的長期“失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恰逢此時,中國電影也迎來誕生120周年關鍵節點。近年來,在政策引領下,中國電影業蓬勃發展——市場增速領跑全球,銀幕數量、票房規模、觀眾基數穩居世界前列,重點檔期作品口碑與類型多元性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與國際影響力同步拓展。
當紀念浪潮、產業基礎與時代使命在此刻交匯,中國電影人創作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南京照相館》與《東極島》便是其中代表,前者表現尤為突出,不僅票房一路飄紅,還收獲了來自觀眾和業內的極高評價,其成功路徑為歷史題材影視乃至其他文化產品的創作與傳播提供了值得深思的啟示。
以小見大,是講好故事的重要法則。《南京照相館》聚焦于一家照相館、幾個小人物,通過“罪證照片”這一微小載體,從普通人物的經歷切入,有效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正是這種對個體命運的觀照與呈現,成功引導海內外觀眾走進那段黑暗歲月。此時,歷史不再是抽象的記載,而是化作令人扼腕嘆息的具象悲劇。通過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及其不幸遭遇,觀眾真切感知每個生命被剝奪的沉重與慘痛,更能體悟到“30萬”這一數字的震撼。從早年西方拍攝的經典二戰影片,到今夏上映的《南京照相館》與《東極島》,無不證明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小人物折射大時代,是成就經典、傳遞價值的敘事之道。
越真實可信,越能直抵人心。為還原歷史,《南京照相館》創作團隊深耕海量史料:研讀近千萬字文獻、上萬張圖片及多語種紀錄片,深度考證親歷者口述,力求在歷史厚重感與藝術感染力間精準平衡。除了扎根真實歷史,影片還以逼真的戰爭場面震撼觀眾:突如其來的爆炸、寫實的射擊與肉搏、沒有“光環”隨時可能遭殃的主角,無不展現出戰爭的殘酷。這種真實感不僅凸顯了敵人的兇殘,更讓從未經歷戰爭的當代人深切體會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從而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隨著時間的流逝,幸存者日益凋零,戰爭記憶愈發遙遠,類似作品作為記憶載體的價值將愈發珍貴。
人性光輝,是跨越文化的通用語言。電影是講故事的藝術,歸根到底是講人的故事。那些穿透時空的力量,往往源于最普遍的人性與情感。《南京照相館》在揭露侵略之惡的同時,著力刻畫了一群普通人在南京淪陷后的掙扎、覺醒與抗爭,自然流露出耀眼的人性之光。影片中的平民并非天生勇者,面對死亡他們亦會恐懼,卻在絕境中爆發出驚人的力量,甚至為了保護同胞、守護真相而選擇犧牲。這種“平凡勇者”成功引發跨文化共鳴,在海外首映時令眾多觀眾動容,這也說明,平凡之軀的奮不顧身,遠比完美英雄的壯舉更觸動人心。多名美國人士觀影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部電影感人至深,又具有現實意義,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日本侵華戰爭歷史中最黑暗的一部分,見證中國人民為了正義與和平而付出的犧牲與抗爭。
影片的成功,同樣離不開精湛的制作水準、演員們對角色的精準詮釋以及社交平臺的有力傳播,這些都是中國故事出海的有益借鑒。
影像的力量跨越國界。在日本右翼勢力歪曲侵略歷史、否認戰爭罪行的背景下,捍衛真相既是對先輩的告慰,也是對未來的擔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也是中國故事中的偉大篇章。期待未來涌現出更多類似佳作,以光影守護記憶,以故事增進理解——記住中華民族的苦難與堅韌,理解當代中國的奮進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