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書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教化育人、傳承文脈的歷史使命。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讓古老書院煥發新生,成為培育文化自信、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以長泰區崇正書院為代表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長泰區崇正書院
深挖歷史底蘊,筑牢保護根基
歷史文脈是書院的靈魂,保護需從源頭入手,守住文化本真。作為長泰唯一保存完好的百年古書院,長泰區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崇正書院進行原真性保護,留住“老氣息”。2023年4月啟動了書院修復管理工作,項目總投資380萬元,對現存書院進行保護,分兩期推進:一期聚焦主體建筑修繕,保留原有三進四合院落格局、土石木混合結構及民國時期建筑風格,對原有材料“能用盡用”,沿用傳統工藝;二期完善展陳與配套設施,邀請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地方史志專家全程指導,確保展陳內容與歷史脈絡高度契合,既解決了建筑結構安全問題,又原汁原味保留了書院的歷史風貌。
崇正書院俯視圖
創新活化路徑,釋放文化活力
保護是基礎,活化是關鍵。長泰區突破“靜態展覽”的傳統模式,通過功能重構與場景創新,讓書院從“歷史建筑”轉變為“文化空間”。打造“文化展示窗口”,講好本地故事。以崇正書院為核心,集中展示地域文化特色。書院內設多個專題展區,涵蓋巖溪鎮歷史沿革、山水資源、紅色文化、鄉賢事跡、非遺技藝等內容,成為展現“千年巖溪”的“文化大觀園”。同時組建專業講解隊伍,生動解讀展品背后的歷史故事,自2024年2月揭牌以來,已接待各級訪客近兩千人,成為外界了解當地文化的重要窗口,類似做法在狀元書院同樣見效,長泰文廟恢復狀元書院后,重點展陳本地狀元林震的事跡,讓“狀元文化”可感可知。
書院的生命力在于“有人用、有人參與”。崇正書院設置講堂、書屋、書法室、古琴室、拜師堂等功能空間,全部免費向社會開放,形成“授課閱讀+展覽展示+文化互動”的綜合平臺。截至2025年7月,已舉辦國學講座、法律普及、耕讀文化座談等10余場專題活動,以及書畫展、古琴演奏、拓片體驗等20余場文化活動,參與人群覆蓋干部、學生、居民、游客,讓“百年學府弦歌不絕”。聯動“文旅融合發展”,賦予造血功能。推動書院與文旅產業深度結合,讓文化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崇正書院作為長泰區第四屆全域旅游發展大會分會場,通過承辦活動吸引新華社、福建日報等媒體關注,成為巖溪鎮新的文旅地標。以此為契機,當地進一步規劃“古韻文化體驗帶”,推進百年騎樓老街活化、唐代三尊石佛遺址復原、良巖文化園建設,并聯動省級非遺 “三公下水操”、市級非遺霞美土陶等資源,形成“書院引領、多點聯動”的文旅格局,讓書院成為帶動區域文化旅游的“引擎”。
在書院舉辦的活動
強化機制保障,確保長效傳承
書院的活化利用非一日之功,需建立多方協同、持續發力的保障機制。政府主導,統籌資源。巖溪鎮將書院保護納入鎮域發展規劃,多次召開班子專題會研究推進,協調資金、土地、人才等資源。如崇正書院修繕工程中,政府牽頭對接設計公司、文化機構,確保項目高標準推進;后續運營中,抽調各科室精英參與管理,保障書院日常開放與活動開展。多方參與,凝聚合力。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書院建設,形成“政府+學界+民間”的協同模式。崇正書院修繕中,邀請專家學者提供文化指導;歷史展陳資料收集過程中,發動鄉賢、老人協會等提供線索;活動舉辦時,聯合學校、文化團體共同策劃,讓書院成為連接鄉土、凝聚鄉情的紐帶。融入教育,代代相傳。推動書院文化與學校教育銜接,崇正書院已被列為巖溪中小學研學點,通過“開學第一課”“國學體驗”等活動,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狀元書院定期舉辦國學講座,將本地歷史名人故事融入課堂,實現“以文化人”的代際傳承。
崇正書院舉辦“三泰書香丨傳承閩南耕讀文化——讀圣賢書 立修齊志”講座
崇正書院的實踐表明,書院文化的保護與活化,需堅守 “保護為先、活化為本、傳承為要”的理念,既要深挖歷史底蘊,守住文化根脈;也要創新形式載體,讓傳統文化走進當代生活;更要構建長效機制,確保書院在新時代持續發揮教化育人、凝聚人心的作用。這種“從歷史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路徑,為各地書院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有益借鑒。(漳州文明網)